今年以來,工業互聯網持續火熱,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工業互聯網被列入新基建,讓其成功“破圈”,許多非工業領域、非技術領域的人士也開始認識到工業互聯網對傳統經濟轉型的價值。
尤其是在抗擊疫情與復工復產方面,工業互聯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間供應鏈體系紊亂,很多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在制造業領域積累的大量客戶資源,向企業提供供需對接、詢價、尋源等服務,使供應鏈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疫情期間出行不方便,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則提供線上化的采購,以及各種無人化操作,來降低疫情擴散風險。
在融資方面,工業互聯網是當下為數不多的投資熱點。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一季度,國內創業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事件數量同比下降69.25%,交易總金額同比下降38.75%。相比之下,工業互聯網領域投融資卻依舊活躍。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跟蹤統計線上,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工業互聯網領域融資事件共40起,披露融資總額突破20億元,其中超兩成事件融資額過億元。融資事件數量及超億元事件占比均較2019年同期實現大幅增長。
觀察2019年以來的工業互聯網融資事件可以發現,有制造業背景的工業互聯網企業,融資事件越來越多,且格創東智、樹根互聯、徐工信息、海爾COSMOPlat都是億元以上的融資。
這顯示,有制造業背景、對工業知識和規律有更直接認識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更被市場所認可。而互聯網背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落地方面有更多的功課要做。
當前,工業互聯網發展中遇到了一些核心問題,如制造業客戶的真實需求、如何在制造業真正落地工業互聯網、如何平衡交付模式與標準化之間的關系,To B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又是什么?
BAT解決不了中小制造業最急迫的問題
談及現在工業企業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認知、接受程度,其實絕大部分制造業對工業互聯網沒有一個特別深刻的認識。因為很多宣傳都是從乙方的角度去講,把工業互聯網變成了一個新型的模式和新型的概念,而制造業的人通常都比較腳踏實地,他們不太接受比較前沿又虛無縹渺的東西。
但如果落到技術應用層面,越來越多的制造業的人開始擁抱它。兩年前如果你去跟制造業廠長,或者分管副總裁聊的時候,可能他對人工智能、IoT等等這些新技術沒有太大感覺,覺得離他太遠。但今天你去跟他們談,他們都在學習和進步,都有了很多的認識,知道這些能實實在在的對他有幫助,比如他們會跟你講,AI在哪些地方是能夠有很大價值的,他們能夠反饋很多對新技術的理解,而且他們會告訴你制造業哪些場景是需要一些算法的,他們逐漸更大膽地去應用這些新技術。
上面描述的是制造業頭部企業的情況,但今天中國大多數中小型制造企業還在生存線掙扎,他們沒有資源去培養很好的技術團隊制定整體規劃,會擔心這些新技術成本高、懷疑新技術不實用,所以中小制造企業需要國家幫助他們,去用比較低的成本和一些前置性投入方式,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和嘗試新技術。
現在工業互聯網里邊有幾種流派,有BAT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還有像徐工、三一等制造業企業背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還有一些創業公司。
這些各類主體有哪些優劣勢呢?
其實大家會從不同角度對制造業轉型產生價值,很難說某一類更有價值。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多層次的平臺和應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制造業一定程度上發生革命性變化,個人認為大型工業背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其中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像BAT這類從互聯網和IT轉移的平臺,更多的優勢還是在基礎的算力和通用技術算法上,他們提供一些比較標準化底層的東西,比如說底層的云平臺。這對于解決中小制造業最急迫的生產問題來說是不足夠的。中小企業品質管控水平比較差、生產數據抓不上來,設備的損耗很大,這些問題不是上平臺能解決的問題,所以需要有本身對這個行業有深刻理解的人,把這些經驗沉淀下來,變成低成本的方式,推廣給中小制造業。行業再往前走,需要更多制造業背景的企業站出來,在各行業里面推動應用的發展,與云平臺公司形成合力真正解決中小制造業的問題。
目前,工業互聯網各種應用能不能給客戶一個比較明確的預期?
這個肯定是可以的,制造業企業對于上工業互聯網有擔心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停留在一個太虛的高層面了。業界也存在誤區,都是以中臺的形式來作為主推。先推平臺,制造業企業不能接受,因為平臺很難馬上看效益。大家上來就從中臺、從平臺談起,而不是從解決生產最關鍵的問題去想,這樣的話,制造業企業不買單。
所以今天一定先跟客戶談,如果你通過某個應用解決一個痛點,每年能省下來兩千萬,他就愿意做了,接下來才是平臺,平臺是為了把數據抓上來。做一個項目群來講給客戶聽,客戶理解這個中臺在整個項目群中間扮演什么作用,他也理解你可能總共要給他做三個、四個應用,加在一起,效益完全超出投入成本。他就明白這個邏輯關系了,他就會以項目群的概念來去考慮這個事情,而不是以單點項目考慮。
平臺未來還是要盈利的。但是現在市場拓展成本比較高,交付成本也比較高,怎樣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盈利能力?何軍表示,制造業解決方案,大家都想去做標準化的產品、做工業APP。但總體來講,我覺得是一個偽命題,在核心的應用里面,很難去做完全標準化的工業APP和應用,將來取決于誰能夠更快找到秘訣,在市場里面去找先機,個人認為找到更多可延展的應用才是有價值的。
什么叫可延展?就是說平臺或者應用在制造業里面,客戶會不停的希望你幫他解決問題,工廠會不停的想要你給他做更多東西,這會更有價值。所以核心不是標準化,而是低成本的擴展性,這個是更重要的,比如今天我們幫一個制造業企業去做一個業務中臺,然后做一個框架,幫他沉淀很多經驗,沉淀模型數據。在這過程中間,你能夠不停發現一些做新工具的可能性,然后客戶就離不開你,會不停的想要你再幫他開發小工具出來,然后再把這個面擴展。
產品的標準化,跟過去傳統軟件的標準化路徑是不一樣的,它一定是在場景里面去打磨,不要想一上來就做標準化的架構,這是做不到的。工具化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在制造業里面,生產一線工程人員用的工具,可能是標準化前沿陣地,做好這工具的話,一定是對工業有理解的人,而不是只是做開發的人。
盈利模式如果能夠在可擴展性上面、在工具化上面,不斷去發揮優勢的話,我覺得盈利模式就建立起來了。盈利模式不是說從交付型轉成可訂閱式收入,或者前置性消費收入。制造業在短期內,一上來就追求訂閱收入是非常難的。關鍵是要找到工具化手段,逐漸平衡交付和標準化。另外就是通過經驗的提煉,降低交付的時間和交付成本,這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手段,看誰走的更快。
針對現階段2B這塊做起來很難,客戶擴展很慢,交付也很重的問題,何軍認為,首先,純技術性公司做純B2B市場的話,在中國今天的環境下發展速度會很慢。特別是做銷售期很長、回款又很慢的制造業,最好還是要依托一個大的平臺和公司起步。
第二,去找到能夠真正理解你、更關注長線的投資人,這個很重要。找到一個情投意合、對你有長遠的打算、同樣非常理解2B商業本質的投資人,他更多是幫助你建立核心競爭力,并且把投資規劃看的非常長線,比如七年以上,我覺得這是值得引入的投資人。
第三,不要一開始就陷入追求單純的標準化。很多企業一創立就說我要做標準化的產品,似乎這樣才能夠標新立異,這是沒有從現實的生存角度去考慮問題。我認為不能夠為了做一個漂亮的產品,為了一個純粹標準化的理念,去做產品,必須要能夠在交付型和標準化之間去平衡。
工業互聯網助力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業界分析,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對人、機、物的全面互聯,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是數字化轉型的實現途徑,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分析,相較于服務大眾消費者的消費互聯網,主要服務企業的工業互聯網所對應的終端更多樣化、碎片化,整個網絡流程更復雜,對時延敏感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網絡性能要求更是遠高于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從互聯網到企業內網到邊緣計算、云計算,再到后臺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決策等,需要信息技術企業與垂直行業企業緊密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已有企業引入數字孿生、增強現實等技術,在5G通信技術賦能下,支持遠在外省市甚至外國的技術專家指導本地工人完成設備檢修等工作。疫情結束后,類似應用也有利于節省企業運維成本。”他說。
工業互聯網讓“鐵疙瘩”變成智能設備:通過為每一臺工程機械裝上“黑匣子”,可以準確實時地采集每一臺設備的運行數據;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還能幫助客戶遠程管理設備,提供遠程監測、維修、服務等。在此過程中,商業模式從簡單的“賣產品”,轉變為“賣產品和服務”。他還認為,新基建不僅將加快工業互聯網、5G等數字化基建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推動產業與數字基建融合,為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帶來更大的新機遇。
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的產業經濟規模達到5000多億元,工業互聯網和其他行業融合的經濟規模達到1.6萬億元。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將達3.1萬億元。
工信部已在3月提出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二十條”。上海在5月提出加快布局全網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集群。業界分析,隨著工業互聯網內外網、標識解析體系、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5G+工業互聯網”探索推進,時間敏感網絡、邊緣計算、5G工業模組等新產品應用增多,工業互聯網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