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營銷服務中心技術人員與福建省計量院的專家開展全省水泥行業“電碳模型”參數優化工作。他們在實驗室里利用樣本數據驗證模型準確度,探索“電碳模型”在不同控排行業的應用,為政府、企業提供高效、精準的碳排監測服務。
2021年以來,國網福建電力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創新技術、產品和應用模式,構建控排企業電碳監測分析體系,提供涵蓋政府、企業和居民各方需求的“能效+碳排”服務,為清新福建建設貢獻智慧。
以建筑陶瓷行業為突破口研究碳排測算方法
碳排測算是合理控制碳排放、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以用電數據為核心,高效、準確地測算企業碳排放量,對政府部門提升碳排監管水平和企業完善碳資產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建筑陶瓷行業是重點控排行業之一。2021年4月份,國網福建電力依托國網福建電力營銷服務中心、東南能源大數據中心,聯合國網電科院、福建省計量院等單位,組建了一支技術攻關團隊。團隊以建筑陶瓷行業為試點,構建控排企業“電碳模型”,繪制企業“電碳畫像”,為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動態、高頻企業碳排監測分析提供新的管理手段,為企業摸底自身碳資產和碳排情況提供服務。
“按照傳統方式,控排企業碳排監測主要依靠企業自主申報、政府委托第三方核查。這種方式成本高,時效滯后,而且第三方能力水平良莠不齊。碳排監測需要匯集電力、燃煤、天然氣等全量能源消費數據,而燃煤、天然氣等能源消費的準確獲取有很大難度。”國網福建電力營銷服務中心發展技術部主任葉強說。
2021年,技術攻關團隊充分發揮在電力數據實時、高頻采集方面的優勢,開展企業歷史碳排數據、用電數據關聯分析,通過用電數據直接測算企業碳排數據,實現了碳排動態預測、履約交叉核驗、同業對標比對和排放監控預警。
當年10月,技術攻關團隊走訪了部分建筑陶瓷企業,對“電碳模型”的準確度進行了現場驗證。經比對,大部分企業通過“電碳模型”測算的上一年碳排量與該企業第三方碳核查數據誤差均在1%以內。此外,技術攻關團隊還使用“電碳模型”鎖定了1家碳排量同比增長異常的建筑陶瓷企業——該企業受疫情影響,停產近兩個月,并且增加了拋光生產線和環保設施,導致碳排量發生較大變化。
“建筑陶瓷行業是一個突破口,我們目前還在同步開展水泥、平板玻璃等控排行業‘電碳模型’的研究和應用,力爭年內覆蓋全部重點控排行業。”國網福建電力營銷部市場處處長洪亮說。
推出碳金融產品讓企業享受降碳實惠
1月24日,在國網福建電力與國網英大碳資產公司的推動下,福建鑫森合纖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碳能力評估報告與興業銀行尤溪支行簽訂“碳e融”貸款合約,在申請貸款時獲得了下浮50個基點的專屬利率優惠,成為“碳e融”在福建落地的首批企業之一。
今年1月份,國網福建電力聯合國網英大碳資產公司,打造了綠色金融產品“碳e融”。電網企業為用能企業開展電碳數據分析,在“電e金服”平臺出具企業碳能力評估報告,為金融機構開展企業貸款審批提供參考,從而在能源消費側引入綠色資金,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根據企業碳能力評估報告,金融機構可以從企業碳電強度、自發自用清潔能源占比、電費交納等方面了解企業的碳表現、碳貢獻和碳履約情況,協助企業對接優質綠色金融產品,助力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國網福建電力營銷服務中心財務核算部主任王瑜介紹。
目前,國網福建電力已與興業銀行福建管理總部簽署戰略合作授信協議,為三明、泉州兩地的4家企業出具了企業碳能力評估報告。
“合作建立了碳資產評估監測體系,將節能減排行為與利率和信貸掛鉤,能激勵企業積極實施節電、節水等節能設施改造升級,推動各行業低碳轉型、降低用能成本。”興業銀行泉州分行綠色金融部副總經理肖林說。
“碳易+”數據產品助力企業節能降碳
2月份,國網福建電力還在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臺上線了控排企業“電碳畫像”“電碳生態地圖”等“碳易+”數據產品,幫助企業優化碳資產管理方式。
“電碳生態地圖”打通了“電-碳-能”數據鏈條,以規模以上企業為對象,全景展現區域碳排放熱力圖、各行業碳電強度分析圖、同行業各企業碳電強度分析圖、企業與行業碳電強度對比圖等。碳電強度是“電碳生態地圖”的核心指數。這一指數體現了用能主體的電氣化程度,可以指導能源消費側提升電氣化和節能提效水平,未來還可用于預測行業或企業碳排放量。
“電碳生態地圖”可通過電力大數據融合鏈接煤、油、氣、熱等其他各類能源消費數據,實現電量看區域、行業、企業碳排放的全景、動態展現,服務政府決策和社會用能轉型。
目前,福建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已面向政府、企業、綜合能源服務商等多類型用戶開放。使用“碳易+”數據產品的在線服務,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及時掌握控排企業的碳排情況和發展趨勢,企業可以明確自身節能降碳方向,選擇多元化綜合能源服務,綜合能源服務商可以挖掘潛在客戶,提供分布式光伏建設、設備節能改造等能效服務。
國網福建電力正持續探索涵蓋政府、企業和居民能效服務與控排工作實施路徑,持續深化“能效+碳排”體系應用研究,為各方提供更智慧化的能效服務。(孟冬昵 陳吳曉 林麗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