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于5月23日在天津落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參加了此次大會展覽,并舉辦了城市能源革命高峰論壇。在論壇上,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發布全國首個政企合作能源電力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成立全國首個碳達峰、碳中和產業聯盟。
當天,國網天津電力向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報送制造業相關分析報告3期,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輔助。分析報告基于用電量、業擴凈增容量等電力數據,構建了津電制造指數、津電重點行業指數、津電200強指數等能體現城市發展的數據指標。
在天津,電力大數據產品在城市經濟發展、能源低碳轉型、數字化生活等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動智慧能源城市的發展。
津電制造指數為經濟發展把脈
最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份,天津市累計津電制造指數為121.23,不僅體現出遠超去年同期的電力消費水平,也說明了制造業經濟呈穩步上升態勢。制造業與電力關系緊密,根據指數可以看出天津市先進制造業對用電增長的貢獻率逐年增加,高耗能行業的用電量逐年降低,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2020年12月,國網天津電力與天津市工信局簽訂政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貫徹落實把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的目標,基于電力數據與制造業產值數據的強關聯性,推出津電制造指數。
為輔助政府深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國網天津電力持續開展制造業電力消費專項研究,從電力視角展現制造業經濟發展走勢,以支撐政府決策分析。該公司選取用電量、業擴凈增量等數據,構建津電制造指數模型,并從區域、行業等維度分析制造業運行情況。
“從近幾年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和津電制造指數增速變化情況來看,兩者呈現了較強的相關性,相關性系數達0.97。津電制造指數這個數據可以準確地反映出制造業經濟發展態勢。”國網天津電力互聯網部監測分析處負責人王旭東說。
截至目前,國網天津電力所屬天津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已經與天津5個委辦局簽署了政企合作協議,下一步將繼續圍繞政府重點工作、社會關注熱點等方面,深挖能源大數據價值,打造好用、易用的大數據產品,服務天津市經濟發展。
電力數據助力城市能源轉型
4月13日,國網天津電力上線能源電力低碳轉型分析系統。該系統可監測并分析天津市能源結構、終端能源效率走勢,輔助政府科學制訂低碳轉型的路徑及方案。
國網天津電力通過分析天津地區能源行業碳排放情況總體趨勢、組成結構、關鍵要素,繪制貫穿能源生產、轉換、消費各環節的城市能流圖、碳排放軌跡、能效地圖等,多維度常態監測天津市能源電力系統碳排放情況,深入剖析一次能源結構、城市行業結構等因素對電力領域碳排放產生的影響,量化分析低碳轉型與經濟轉型之間的關系。
國網天津電力互聯網部監測分析處專責王洋介紹:“利用電力數據實時、準確、與生產相關性強的特性,我們開展工業企業生產情況監測,實現了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工業企業生產情況的統計分析,支撐了天津市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精準核算。”
近年來,在天津發改委、網信辦的指導幫助下,國網天津電力持續深化天津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運營,聚焦政府重點工作和社會熱點問題,陸續推出涵蓋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6大領域的大數據產品。該公司通過挖掘電力數據實時、客觀、精準的特性,自2020年6月起,每月定期向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提供關于工業企業用電與大氣污染相關性的分析報告。
2020年7月,國網天津電力上線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企業監測數據產品,實現22個行業3000余家企業用電數據的實時監測分析,可快速定位異常用能波動,為有關部門精準治污提供數據支撐,還在同年11月13日,與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簽署《天津市電力大數據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戰略合作協議》。
通過不斷完善提升能源電力低碳轉型分析系統,國網天津電力將持續探索創新“環保+電力大數據”的模式,服務天津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數據歸集讓居民生活更溫暖
“感謝社區服務中心人員的關心,我在這個社區住得非常踏實。” 5月10日,家住中新天津生態城的73歲獨居老人王大娘去外地看望親戚。由于2天沒在家,家中用電數據有些異常,她接到了社區服務人員的問候電話。目前,“特殊群體關愛”場景正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試點應用,為280名老人的生活帶來便利。
為老年群體,特別是獨居老人提供精細、便捷的服務是社會管理的重要一環。天津網信辦聯合國網天津電力共同開展了“生態城重點關愛群體”場景開發工作。
數據歸集的精度決定了大數據應用的效果。為了更加精準,國網天津電力研發攻堅,解決了數據物理歸集難題,探索從“單一”建模到“多維”建模的實施路徑。“我們利用能源電力大數據,使用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等深度學習算法,按日預測老人家中正常用電量,一旦對比程序發出高度偏差報警,社區網格員將快速定位老人居住地點,降低獨居老人的意外風險。”王旭東介紹。
截至目前,國網天津電力已在20多個小區實現了近200戶老人用電情況的實時監測預警,用智慧化手段讓老年人感受到關愛。
“在聯合自來水、天然氣等公司打破數據鴻溝后,我們實現了不用物理數據的歸集,也可以對來自不同數據源的數據開展綜合分析,通過水、氣、電等數據實現多維建模,提高了預警數據的精度與可用度。”天津市生態城智慧城市局負責人王喆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