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料 > 咨詢報告

    2023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2024年展望

    《國資報告》發布時間:2024-01-16 11:48:14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前三季度GDP增長5.2%,經濟增速進一步向潛在增長水平回升。2024年,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外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仍有待改善,經濟發展中的“三重風險”值得關注。為應對上述風險挑戰,我國財政、貨幣、產業等各類政策將持續發力和加強配合,在內需支撐不斷增強、外需出口小幅改善、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等因素帶動下,經濟有望進一步企穩回升。

    2023年前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全球經濟總體疲軟,主要經濟體分化加劇

      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凸顯,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低于2000—2019年3.8%的歷史平均水平。在全球產業鏈調整、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事件長期影響下,疊加緊縮貨幣政策、債務風險上升等周期性因素,主要大型經濟體經濟周期分化持續加劇,美國經濟表現出較好韌性,我國經濟底部回升,歐洲經濟出現衰退跡象。全球通脹壓力依然較大,當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最高利率水平持平,雖然加息步伐已經放緩,但高利率或將保持較長時間;歐洲核心物價指數和服務價格指數等黏性較強,歐洲央行面臨經濟衰退與通脹高企之間的權衡選擇。

      我國經濟向潛在增速回歸,回升態勢更趨明顯

      我國經濟進入趨勢性恢復的軌道,總體上持續恢復向好,2023年第三季度GDP增長4.9%,為完成全年目標奠定基礎。大量的學術研究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潛在增長率中樞為5.5%左右,從2020—2022年4.5%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前三季度增長5.2%,我國經濟增速進一步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特征一:我國經濟恢復進程與主要經濟體表現出明顯的周期錯位。我國經濟從2023年正式開啟修復,比歐美等國晚了2年左右,經濟恢復周期的錯位導致了通脹錯位和利率錯位。通脹方面,美國核心CPI同比增速自2021年上半年走高以來,曾一度達到6.6%、為近40年高點,目前通脹壓力雖有所緩解(10月核心CPI同比增長4.0%),但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而我國核心CPI同比增速已連續18個月維持在1.0%及以下。貨幣政策方面,本輪緊縮周期美聯儲共加息11次,目前利率仍保持在高位,而國內持續穩固對實體經濟的貨幣信貸支持,利率處于較低水平,與美國出現利率倒掛且利差持續走闊。特征二:經濟復蘇狀態有所反復,過程依然曲折。后疫情時代的復蘇與以往常態化、周期性復蘇存在差異,本輪復蘇需經歷社會秩序與交易修復階段、資產負債表修復階段、常態化擴展階段等三個不同階段,當前正處于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用時較長且波動性加大。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第一季度環比增長2.3%,但第二季度環比增速顯著下降至0.5%,第三季度環比再度回升至1.3%,波動率較疫情前明顯上漲。在三季度經濟數據好轉的情況下,10月我國制造業PMI、CPI同比增速等數據再度走弱,民間投資占比較低、企業部門現金流不足、外資信心有待提振等問題依然存在,表明我國經濟在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的基礎上,仍然面臨不平衡不充分不牢固的問題。 特征三: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占主導,有效對沖外需收縮壓力。目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連續三個季度為負,外需在我國需求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到113%,為近5年來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費在假日經濟帶動下補償性釋放,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基建和制造業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形成支撐,財政穩增長力度加大帶動基建投資提速,裝備制造業高景氣增強制造業投資韌性,房地產投資持續磨底對固定資產投資額形成拖累。特征四:經濟結構有所變化,新動能替代效應增強。地產鏈和出口支撐的工業需求結構逐漸改變,新動能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前三季度,我國房地產投資、房屋新開工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面積分別累計同比下降9.1%、23.4%和7.5%,出口累計同比下降5.6%,但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新經濟領域投資和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連續36個月維持兩位數增長;智能工廠建設規模擴大和水平不斷提升,全國已建設近80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新動能領域產品生產勢頭良好,太陽能電池、充電樁產量分別增長63.2%、34.2%。

      2024年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全球經濟將延續疲軟態勢,2024年下半年或將迎來美歐貨幣政策轉向

      由于美國經濟韌性以及我國經濟轉好,全球經濟短期陷入嚴重衰退的概率不大,但受加息的緊縮效應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總體仍將延續疲軟態勢。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工業生產仍不夠活躍,服務業消費對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帶動作用略有弱化,地緣沖突仍有上升風險,出口和投資對全球經濟帶動不足。新興國家面臨利率上升、本幣疲軟、出口增長乏力等問題,可能使日益沉重的償債負擔轉變為真實的發展危機。另一方面,經歷近兩年的激進加息,歐美央行緊縮貨幣政策進入尾聲,并可能在2024年迎來政策轉向。2024年美聯儲的首要目標是引導經濟軟著陸,為降低衰退風險,或將提高通脹容忍度。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相關數據顯示,美聯儲大概率在2024年下半年經濟轉弱、通脹風險相對可控之時轉向降息,而經濟已經陷入淺衰退的歐洲或比美國更早開啟降息周期。歐美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將給中國的利差、匯率和政策再寬松提供窗口。對于中美關系,2024年大選年份下,中美或將迎來緩和窗口期,尤其在經貿領域將增加更多合作機會,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動力。

      需要關注的三個經濟問題

      挑戰一:外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一是全球經濟活力不足的風險。全球貨幣過快收緊導致高利率對經濟活動的拖累加速顯現,前期支撐主要經濟體復蘇的投資動力、超額儲蓄帶來的消費動力都面臨后勁乏力問題。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的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2.9%,低于2022年0.5個百分點,低于2023年預測值0.1個百分點。二是資金外流風險。在地緣政治緊張和全球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海外企業對進入中國市場存在一些顧慮,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遇到挑戰,第三季度我國直接投資負債減少118億美元,是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錄得負值。三是外部打壓風險。目前中美關系出現改善信號,但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美國“小院高墻”科技政策的全面化和系統化特征日益凸顯,其在國際組織和規則方面拆解傳統多邊貿易體制政策等手段,也將對全球經貿的良性發展形成干擾。挑戰二:宏觀數據與微觀主體之間仍然存在“溫差”。一是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并未完全消失,影響家庭和企業消費投資信心、風險承擔意愿和能力。全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位于20年來的低點,9月僅為87.2,比2019年同期大幅下降36.9。10月中國企業投資前瞻指數為53.9,較上月下降3.7,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已連續6個月負增長,民營經濟信心有待提振。二是收入、就業等直接關系個人獲得感的指標依然有改善空間。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為4.7%、低于GDP增速0.5個百分點;勞動力市場存在“求職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問題,青年人群就業情況依然嚴峻。三是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從相關產業覆蓋到其他行業,并惠及個人微觀感受仍然需要較長過程。 挑戰三:經濟發展中的三重風險仍需關注。一是中小銀行風險依然存在。我國中小銀行存在“量多質弱”的特點,盈利能力和風險抵補能力普遍較弱。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中小銀行機構數量占比約九成,但資產占比不足三成;城商行、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90%和3.25%,高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1.62%。二是要防范房地產市場風險外溢。盡管當前多項政策調整有利于房地產市場,但部分開發企業長期“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經營,流動性風險和資金鏈壓力不容忽視,同時房地產市場需求脈沖式回暖,可持續性也有待增強。三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較大。2023年、2024年為城投債到期高峰,在債券到期規模增加、再融資難度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減弱等背景下,弱資質區域的尾部城投風險仍需關注。

    2024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仍將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但經濟發展主流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貨幣政策有望保持適度穩健寬松,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內需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外需可能小幅改善,預計經濟將進一步企穩回升。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聯動,形成合力穩增長

      貨幣政策有望維持穩健寬松。美聯儲加息操作進入尾聲,基準利率不具備大幅度上行的空間,人民幣匯率壓力逐漸緩和,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打開空間。同時,內部需求不足和房地產鏈條收縮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擾動仍未完全出清,貨幣政策仍可能進一步發力護航寬信用和穩增長。財政政策將發力加碼。2023年四季度,我國已提前籌備2024年初的財政資金,1萬億元特別國債和提前下達新增地方債限額都有效穩定預期、提振信心。預計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方向包括基建投資、城中村改造、地方化債、民生保障、產業升級等,其中基建投資和城中村改造的推進將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的風險;地方化債則有利于修復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進而帶動企業和居民部門現金流改善;產業升級、民生保障等則將通過減稅降費、個稅優化、加大轉移支付等手段實現,為擴大內需提供支撐。

      內需支撐作用將有所增強,經濟有望企穩回升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數據轉好,表明7月中央政治局的決策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政策著力點和實施路徑具有合理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第四季度只要增長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2024年,前期出臺的一系列穩經濟政策將持續顯效,后續根據形勢變化有針對性的儲備性政策有望及時出臺實施,我國經濟將在政策支持下繼續回升向好。一是居民消費有望回歸常態化增長水平??紤]經濟恢復、收入結構改善、消費信心回升、前期超額儲蓄支撐等因素,消費潛力有望持續深度釋放。餐飲娛樂、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在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崛起、供給品質提升與創新等供需兩端共同作用下,或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二是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將對固定資產投資形成支撐。2024年財政政策仍將積極發力,專項債規模有望保持穩定,增發1萬億元國債有5000億元將結轉2024年使用,增加2024年可用于基建的資金。制造業投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融資成本回落、工業庫存走低、企業盈利改善等因素推動下,有望保持溫和增長。但是,2024年仍是房地產行業新舊模式轉換的筑底期,房企資金鏈緊張下拿地需求可能繼續下降,受此影響新開工面積增速或將進一步回落,房地產投資仍可能對整體投資形成拖累。

      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2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一是科技創新將繼續在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主導性作用。我國將持續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2023年以來,多部門出臺一攬子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企業在優布局、上規模、提水平上持續發力。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正深化轉型升級、加大資源投入、強化創新支撐,致力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形成體系化布局。2024年,國資央企將繼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持續快速的高技術投入以及新發展格局所產生的新布局,特別是國產替代效應將產生系統性效果,有望持續、全面地為經濟發展賦能。

      全球貿易量有所改善,我國出口增速或將微增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長3.3%,較2023年全年貿易量增速的預測值提高2.5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增速或將小幅微增。一是發達國家控制通貨膨脹率的訴求可能強化,其制造業回流、減少進口的政策面臨短期壓力,或將增大對我國產品的需求;新興市場國家是我國出口的重要新興增長點,我國與東盟、中亞五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增速已高于外貿整體增速,產業互補性優勢更加凸顯。二是機電產品占我國出口近六成比例,目前全球消費電子、半導體等相關品類銷售數據已經出現筑底回升態勢,預計2024年表現相對積極,大概率將有效帶動我國出口增長。三是全球能源轉型的迫切壓力和各國碳中和進程的持續推進,有望維持我國新能源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產品保持較高成長性,有力支撐出口增速轉正。

      供需共同改善下,價格指數可能小幅回升

      需求回暖或將帶動CPI溫和回升。2022年以來,由于收入預期不穩定、居民預防性儲蓄行為增加、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居民消費增長明顯放緩,核心CPI同比增速持續位于低位。2024年,伴隨居民消費的進一步回暖,疊加豬價企穩向上,CPI仍有一定回升空間。穩增長政策發力或將帶動PPI上行。受國際油價上漲、上游原材料低位補庫驅動、需求邊際企穩等因素提振,2023年7月以來PPI同比觸底回升。2024年,平急兩用、城市更新、產業基礎再造等一系列抓手有望帶動工業品需求回暖,同時國內庫存周期已經觸底回升,進入主動補庫階段,或將對工業原材料價格形成支撐,PPI增速有望實現轉正。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