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企業和從業人員共同努力下,煤礦復工復產率于3月初恢復到常年同期水平,第一季度煤炭產量基本持平,有力地保障了應對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煤炭供應,踐行了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使命和擔當。然而,產能恢復正常并不意味疫情對煤炭行業的影響結束,疫情疊加國內經濟下行周期、國際“逆全球化”浪潮,對煤炭行業的影響還在不斷深化?;仡櫼咔榍懊禾啃袠I發展形勢和疫情已造成的影響,研判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后續對策建議,以期減輕疫情對煤炭行業的不利影響。
一、疫情前煤炭行業發展形勢
煤炭行業自身狀況和面臨的中長期形勢決定了煤炭行業發展韌性和受疫情沖擊的程度。從能源競爭格局、煤炭供需趨勢等方面分析,呈現以下特點。
(1)煤炭與可再生能源開始存量競爭
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均以發電為最主要利用方式。隨著可再生能源電力平價上網比例提高,煤電相對優勢減弱。在電力需求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19年我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基本持平,棄風率下降到4.0%;光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增長4.8%,棄光率下降到2.0%;而以燃煤發電為主的火力發電平均利用小時下降2%,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存量競爭態勢明顯。
(2)煤炭消費進入平臺期
雖然短時期內經濟發展仍然離不開煤炭,但是隨著經濟換擋調速、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對煤炭依賴減弱,煤炭消費彈性系數多年來處于0.2以下甚至負值。2015~2019年煤炭消費量維持在39.5~41.2億噸,波動幅度連續五年保持在1%以內,平臺期特征明顯。
(3)煤炭供給已顯寬松跡象
2019年化解煤炭過剩產能進入“系統性去產能、結構性優產能”新階段,內蒙古紅慶河煤礦(1500萬噸/年)、葫蘆素煤礦(1300萬噸/年)、陜西小保當一號煤礦(1500萬噸/年)、曹家灘煤礦(1500萬噸/年)等多個超千萬噸級礦井投產或聯合試運轉,煤炭供應能力提高,供應形勢由平衡轉向略有寬松,以致電力企業2020年煤炭中長協簽約并不積極。
(4)煤炭企業財務狀況尚未根本性改善
2016年以來煤價維持在較為合理水平,帶動煤炭企業盈利能力提升,財務狀況略有改善。而已化解的超過8.5億噸過剩產能留下了大量關停煤礦,其固定資產實際價值趨零,人員和債務尚在逐步消化過程中。一些煤炭企業集團資產負債率原本已超70%,甚至在80%以上,若扣除關停煤礦的無實際價值資產,可能已資不抵債。
二、疫情對煤炭行業已有影響及后續趨勢研判
煤炭行業克服部分工人未能如期返崗、在崗工人勞動強度增加等多重困難,產能復產率由2月1日的38.9%快速恢復到3月初的83.4%(常年同期水平),整個一季度原煤產量8.3億噸,同比僅下降0.5%。而煤炭消費并未隨煤炭產量同步恢復,疫情對煤炭行業的影響比預期的更為嚴峻。
(1)長期需求也將受到影響
1~2月煤炭消費同比下降6.5%,3月份再擴大0.5個百分點到7%。進入4月,隨下游復產率提高,消費量逐步回升。然而,疫情加速出清技術落后、煤炭單耗較高的中小建材、化工等企業;疫情可能成為壓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影響我國長期出口。這將不僅影響短期需求,也將影響長期需求。2020年全年煤炭消費量大概率出現下降,打破2018~2019年年度1%的穩步增長態勢。
(2)提前進入低煤價周期
煤炭供給恢復快于煤炭消費,以致煤炭供應由偏松快速演進為供過于求,煤價快速下行。4月22日CCTD環渤海動力煤現貨5500k收于493元/噸,已較2月高點576元/噸下降超過80元/噸。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國內能源價格下行的背景下,短期內我國煤價難以大幅回升。疫情加劇全球石油消費增速放緩,石油輸出國加快油氣資源變現意愿強烈,國際油價從財政收支平衡定價(70美元/桶左右)向邊際成本定價(沙特低于10美元/桶、俄羅斯40美元/桶左右)靠近。雖然不會長期在20美元/桶以下(甚至倒貼運費的負油價),但油價中間值大概率下移。國際油價將會帶動國際煤價下行,進而影響我國煤價。同時,國內經濟恢復要求降低能源等要素價格,煤炭價格大幅回升缺乏支撐。
(3)考驗煤炭企業生存能力
1~2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5.6%,行業虧損面已達42.3%;估測3月底虧損面可能已經超過50%。若煤價繼續降到盈虧平衡價(470元/噸左右)以下,煤炭企業虧損面還將進一步擴大?;膺^剩產能遺留的債務和人員安置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若再度進入持續虧損,煤炭企業將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特別是涉足煤化工的企業,煤化工項目較長時間減產或停產難以避免,現金流將受到較大沖擊。
三、后疫情時期煤炭行業應對策略建議
后疫情時期,煤炭行業受到的影響將逐步顯現,需要全面客觀分析疫情帶來的危險和機遇,周密應對,化危為機。特提出以下建議:
(1)底線思維,以生存求發展
以保生存為底線,采取兼并重組、交叉入股、簽訂中長期協議等多種方式加強上下游一體化,穩訂單、穩價格;現金為王,提前籌劃債務銜接,確?,F金流不斷裂,維持企業正常運轉。
(2)瘦身健體,聚焦核心業務
借助疫情對市場的沖擊,識別各業務方向的市場空間和持續性,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智力鞏固和提升有長遠前景的業務方向,順勢剝離沒有實質性市場或市場持續性弱的業務方向;突出核心業務,降本增效,保持比較優勢。
(3)搶抓機遇,布局優勢資源
圍繞未來發展方向,把握全面推進煤礦智能化的煤炭新基建、加強煤炭儲備的全產業鏈配套要求、前瞻性領域階段性降低估值和進入門檻等難得機遇,適時適度布局優質智力資源、科技資源和煤炭資源,謀劃長遠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