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業態和技術,從單一到綜合
提到節能,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能源節約(Energy Saving),實際上,節能的概念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更多地轉向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的提升。很多國內的節能公司也在向綜合能源服務公司轉型,整合項目資源、節能技術和管理業務,成立專門的節能科技公司或服務機構。
相比開發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節能項目的成本更低,但其帶來的經濟收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所創造的新的就業機會都不容小覷。
從收益層面看,節能的收益是綜合性的。節能之所以被有些人認為是高投入、高成本的,就在于其所帶來的潛在收益被忽略,未被量化,或是沒有以直接經濟收益的形式呈現。除了直接經濟收益,節能帶來的綜合性收益還包括:碳排放量的降低、企業的環境收益、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以及可以被量化的外部性效益等。
從業態層面看,節能服務更多地關注將能源和環境結合起來,將重心從能源生產端轉向綜合能源服務。當然,國內目前對于碳排放的收益如何體現,以及資本市場要求的ESG等各種標準如何納入,還未有明確的規定,尚需更多討論和考量。
從技術層面看,節能服務正在從單一的技術服務發展到綜合能源的技術服務,甚至是跨界的多元技術服務。原來提供單一技術或服務的公司,往往作為上游的技術供應商為綜合能源服務企業服務,而不是直接面對用戶。也有專家提出,未來市場需求將會從工程型需求轉向服務型需求,節能提效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根據需求制定專業化的方案將取代單一技術服務和單純節能產品。
在制訂方案時,企業除了注重傳統能源生產過程的節能減碳、提升能效,還須結合新能源利用、余能回收等方面,制訂全面、高效的能效服務方案。例如,規劃建造建筑時,除傳統電源外,應考慮接入光伏發電、回收并循環利用建筑余熱、采用水源熱泵或空氣源熱泵等措施的可行性。
進入“啃硬骨頭”階段,要前瞻考慮碳收益
節能具有無限前景,節能服務需要長期的堅守和沉淀。從技術研發、系統整合直至見到成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
在能效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全球前列。從規模層面來看,中國市場巨大,節能服務商的規模已經是全球第一。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全球最先進的節能技術都能在中國找到。當然也存在市場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有些地區的能效水平還有待提升。
“雙碳”目標公布后,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在節能領域堅守的很多企業抓住了機會。多年的耕耘,讓他們成為業內的“香餑餑”,被上市公司、大機構邀請展開合作甚至提出收購要求。
能效提升幾乎是無止境的,一開始應用的大多是“容易摘的果子”,項目投入少、應用單項技術就能明顯見效,企業只要“一招鮮”就能“吃遍天”。隨著時間的推進,目前節能服務進入到“啃硬骨頭”階段,到了考驗技術實力和開發能力的關鍵節點。企業要有整體的綜合能源服務能力、項目整合能力和多領域技術集成能力,并能深刻理解行業的生產流程,積極主動地開展節能管理。
目前,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建筑和交通三大能耗領域。研究表明,工業、交通領域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可期,而建筑領域由于城市化、人口數量變化和經濟增長三個因素的影響,2030年前達峰壓力很大。從運行階段的近零能耗建筑到貫穿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建筑,后者面臨的挑戰更為艱巨。在業內專家看來,建筑的節能、提效、可再生能源應用將會是未來關鍵的三步棋,需要融合數據創新科技,更主動地擁抱可再生能源,向建造更智慧、健康、低碳的建筑邁進。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節能服務產業的布局也在發生改變。過去,高耗能行業,例如鋼鐵、煤炭、電力、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用能占到我國用能總量的60%~70%,節能受到這些行業的高度重視,高耗能產業開始積極主動地提升能效。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鋼鐵、化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業,仍然要從流程上、產品結構上進行大的調整,完善流程管理,例如,鋼鐵行業的短流程煉鋼、廢鋼利用比例要大大提升,化工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碳減排能力仍需加強。
令人欣喜的是,“雙碳”目標提出后,除了能效本身提升所帶來的收益,節能所帶來的環境收益也能被反映出來、被量化、被經濟化,節能項目的綜合收益會逐漸增多。
“雙碳”目標與社會、企業、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碳普惠、碳積分以及碳市場本身都在穩定發展、穩步推進。當前,節能服務商須幫助企業轉變思路、進行前瞻性考慮,制定合理的長期節能方案,把發展的目光投向由節能減排帶來的可持續性綜合收益。
建筑領域、數字化技術值得關注
目前,節能服務的重點正向建筑、交通、市政、日常生活用能等領域轉移。在建筑節能領域,公共機構的節能堪稱“黃金市場”。
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全面推進城鎮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運行管理,推動低碳城市、韌性城市、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建設。針對建筑節能標準,《方案》明確,須加快發展超低能耗建筑,積極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實現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9月,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鼓勵和支持公共機構采用能源費用托管服務的意見》,規范和加強了公共機構采用能源費用托管服務工作。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能源費用托管給用戶帶來了成本的降低,節能服務商要在保證公共機構建筑正常運行、安全性和舒適性不降低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能效,降低成本。這種模式對節能服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能源費用托管服務會越來越多,節能服務商會成為建筑服務(物業管理)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建筑領域的節能服務商鎖定的全都是公共機構建筑。
建筑節能的數字化技術也體現了系統節能、綜合節能的觀念。比如,現在的燈光控制系統要做到人走燈滅,空調系統要能夠根據房間具體情況進行智能化調控。這意味著,當前數字化技術需要通過一整套后臺的算法和前端的傳感器去實現節能控制,科技含量非常高,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技術。
從國際經驗來看,建筑領域是節能服務業的長期市場,節能服務商可以為用戶設計用能方案,增加新能源裝置。例如,可以安裝屋頂光伏、墻體光伏等,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也可以通過為建筑更換節能照明、安裝自控裝置,幫助用戶更好地節能降碳。
(作者系中關村現代能源環境服務產業聯盟理事長、亞太能效產業聯盟聯席主席;采訪整理:本刊實習記者王若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