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圍繞加快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黃政仁。
記者:聚焦“雙碳”目標,您認為當前新能源技術與材料研究應用方面還存在哪些難題,應當如何解決?
黃政仁:當前,新能源技術與材料應用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新能源產品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偏弱。而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性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新能源的產業化、規?;l展。
對此,我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從認識層面進一步增進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社會共識,改善外部市場環境,提高市場成熟度;二是健全政策體系,完善配套措施,及時出臺針對新能源發展的專項規劃,優化市場監管機制,加強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建設,使政策體系更好地適應新能源發展需要;三是盡快厘清長期發展思路,設計清晰、系統的技術發展路線,重點加快基礎理論研究,打造技術研究支撐平臺,更好地支持基礎研究、提供公共技術服務;四是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研發能力,特別是加大研發投入,在關鍵工藝、設備和原材料供應等方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五是深入開展資源評估,挖掘數據資源,因地制宜地采取舉措,更好地滿足高效率、規?;_發利用新能源的需求,推動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站在科研的角度,面向當前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您認為如何讓原創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黃政仁:一個原創成果能不能順利、高效地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與科研整體布局和成果設計開發密不可分。好的成果轉化要求科研人員在研發階段就立足全局、立足實際,與我們目前的產業化能力結合起來通盤考慮。這是推進產業化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保持與企業的深入交流和密切聯系,只有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和工作實際,才能切實做好成果轉移轉化。
針對成果轉化,我的經驗是堅持“成果要落地、成果能落地、落地能生根結果”的原則。在選擇研究方向時,應當以應用為目標,切實瞄準產業行業實際需要;在研究過程中,要重視創新鏈的搭建,著力開發成套技術和全產業鏈技術;在成果落地時,要加強與企業及其他社會資源的緊密聯系,著力提高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記者: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背景下,您認為學界和產業界能在哪些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
黃政仁:2016年我們與浙江寧波供電公司聯合建立了“電網新材料應用聯合實驗室”,圍繞電網新材料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在電力重防腐涂料、電力設備輕質材料和電氣設備除濕材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目前,電力重防腐涂料已在寧波地區輸電、配電領域實現了規?;瘧?,解決了電力設施長效腐蝕防護難題,特別是在一些易受腐蝕、防護檢修困難的區域保障了設備安全穩定運行,也降低了設備日常運行維護成本。雙方共同開發的輕質電桿能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運至目的地,特別是山區等交通不便地區,在電力搶險救災中發揮了作用。
記者: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厚植創新土壤、培育科研生態、鼓勵科研工作者創新創效方面,您有何建議?
黃政仁:培育良好生態、鼓勵科研工作者創新創效,我認為首先要優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比如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大正向激勵力度。其次是加強組織領導和管理創新。例如,我們組織成立了技術轉化專項工作組,對擬轉化成果的技術成熟度、技術價值、合作模式等提出專業意見;通過設立資產投資管理公司構建更加完善的成果轉化管理體系。
此外,我認為應當建立健全成果產業化通道,打造高效的創業服務支撐平臺;建議通過對外招才引智推進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聯手地方政府與民間資本,開放各類創業創新資源和基礎設施,加大要素供給和資源整合力度,引導和推動創業投資、創業孵化與技術成果轉移緊密結合,打造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文化濃郁、主題特色鮮明的雙創融合社區。(李婕茜、唐瑾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