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 > 專家訪談

    繪制好能源發展路線圖——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主任劉中民

    經濟日報發布時間:2021-05-08 09:39:39  作者:佘惠敏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技創新能夠提供哪些支撐?就此話題,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

      記者:我國為什么要制定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劉中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強調,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中國的能源發展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安全問題,二是環境約束下的發展問題。全社會要形成綠色發展共識,我們必須調整發展方式,適應能源低碳化的國際大趨勢。這既是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體現,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

      人類歷史上,能源革命和工業革命一直是交互進行的。能源利用是我國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占比大于80%,加上能源的基礎地位和廣泛輻射作用,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意味著顛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時也要求科技革命和經濟轉型。我們現在處于新一輪工業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關口,“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要負起責任。如果“碳達峰”“碳中和”做不明白,能源革命做不明白,工業升級做不明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記者:您如何理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劉中民:“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及自然吸收等,抵消自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二氧化碳的相對“零排放”。

      當然,不能把二氧化碳“妖魔化”,畢竟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密切相關?,F階段,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將其作為資源加以利用是相對理想的方式。“碳中和”不是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一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邊促進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量抵消排放量,達到平衡。

      記者:我國存在“富煤、缺油、少氣”的現狀。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從能源革命看,主要難在哪?

      劉中民: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資源的種類、利用方式和利用總量直接相關。我國成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國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關的工業體系主要依賴化石資源。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必須重構能源及相關工業體系,從高碳向低碳化、綠色化突破。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任務異常艱巨?,F在如果不打好基礎,今后二三十年的發展會很困難。

      從能源領域看,最大的難關是我國各能源系統相對獨立,整體效率不高,結構不合理。煤,多用于發電且利用率較低,是主要排放來源,新技術突破比較困難;油,資源短缺,油品質量不高;氣,資源不足,只能優先保障民用;可再生能源,資源形式與化石資源差別巨大,可再生電力難以并網;核電,局部電力過剩,熱利用效率低。各能源系統難以協調發展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還缺乏鏈接各能源分系統形成優勢互補、劣勢對沖的關鍵技術。

      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改變從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逐步轉變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當然,化石資源和能源短期內不可能被完全替代,還需要通過技術變革等方式來適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

      記者:科技創新對實現“碳中和”目標將起到什么作用?

      劉中民:能源革命和工業革命根本上依賴于科技革命,科技創新是支撐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基礎。我國前期在各領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推動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有力地促進了多行業低碳化轉型。比如煤炭的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氫能、核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這些都與“碳中和”有關系。

      但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已有的技術體系仍有很大困難。不僅需要突破各領域眾多關鍵技術,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種類及各能源相關行業之間的壁壘,跨領域突破關鍵瓶頸及核心技術。因此,跨領域系統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創新不僅是發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間,必將帶來巨大的發展驅動力和總體節能減排效果。這也是我國新能源體系構建和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和難點。

      記者:對于跨領域系統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創新,您有什么建議?

      劉中民: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核心技術突破的路線圖。充分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全國一盤棋,制定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路線。既要綠色發展實現“碳中和”,又要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一個長期的戰略安排。

      二要跨領域聯合攻關,推進多能融合技術體系突破。當前亟需跨領域系統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研發任務,推進跨領域綜合交叉,打破能源與其他行業、能源內各分系統間相互獨立分割的局面,解決單個領域科技發展難以突破的跨系統問題。

      三要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促進形成全國低碳發展新格局。我國能源應用場景復雜,無法用一套通用的模式解決全國“碳中和”面臨的所有問題。建議國家統籌區域發展與碳減排工作,選取典型區域、針對典型問題推進跨領域集成示范,以點帶面促進形成低碳發展新格局。

      四要建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科技、金融及資本的結合,促進成果轉化。“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構建新型創新體系,以充分調動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社會資本等要素深度參與,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速成果轉化落地。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杜祥琬:我們為何要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

    杜祥琬:我們為何要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我們為何要提出這些目標?如何實現?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
    專家觀點2021-05-07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宋鑫:發揮自身優勢 賦能其他行業實現零碳發展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宋鑫:發揮自身優勢 賦能其他行業實現零碳發展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在活動中表示,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賦能其他行業實現零碳發展,是節能環保企業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最大挑戰。
    人物2021-05-07
    協鑫朱共山:科研投入助力節能減碳目標實現

    協鑫朱共山:科研投入助力節能減碳目標實現

    朱共山表示,協鑫集團作為新能源行業的民營領軍企業,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都與碳減排有關,通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推動能源轉型,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而貢獻力量?!?/div>
    人物2021-05-07

    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碳中和”

    自我國提出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來,“碳中和”很快成為熱議話題。在“碳中和科技創新路徑選擇”香山科學會議、中英工程技術綠色低碳發展論壇上,不少科技界人士對碳中和的科技路線進行了深入探討。
    動態2021-05-07

    “雙碳”時代來臨,環保產業該如何加速變革

    面向“十四五”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環保產業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快制定和完善環保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推動環保產業整體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
    市場分析2021-05-07
    中國石化副總經理凌逸群:達成“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必須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中國石化副總經理凌逸群:達成“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必須大力發展

    中國石化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凌逸群表示,我國能源化工產業結構還需大力調整,從供給側與消費側兩端發力,推動清潔能源消納與應用。
    人物2021-05-07
    中國寶武胡望明: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中國寶武胡望明: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胡望明在活動中表示,未來中國寶武將以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行動為導向,堅持對標找差,圍繞“一基五元”產業發展格局,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創新實踐,創建世界一流企業。
    人物2021-05-07

    以能源低碳轉型起筆 浙江勾勒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4月的大陳島草木蔥郁,海風和煦。這一位于浙江臺州灣東南洋面的島嶼,不久前在全國率先開建海島“綠氫”綜合能源系統示范工程,正越發熱鬧。
    動態2021-05-07

    五大發電集團碳達峰路徑的異與同

    能源消耗是我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而發電行業是電力行業排放的主體,肩負著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主要發電企業紛紛
    焦點新聞2021-05-06

    五大發電集團碳達峰路徑的異與同

    能源消耗是我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電力行業排放約占能源行業排放的41%,而發電行業是電力行業排放的主體,肩負著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主要發電企業紛紛
    行業要聞2021-05-06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