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天眼查顯示,一家名為“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成立,瞬間引起市場關注。據悉,該公司由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注冊資本達10億元。而此前,關于五糧液準備進軍新能源賽道的猜測早就發酵。
五糧液證券部相關人士回應媒體稱,目前集團確實在考察新能源領域,主要是光伏和儲能方面,暫時還沒有更具體的信息披露。他補充道,集團很看好這個領域,因為這也是和國家發展新能源的目標、方向一致,后續有更多的進展會披露。此番投資與上市公司關系不大,主要是集團在做,并表示年報發布后會有機構來調研。
天眼查顯示, 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興能源技術研發、自有資金投資的資產管理服務、合同能源管理、成品油批發、石油制品銷售、潤滑油銷售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跨界布局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的熱情不減,這些公司本業分布在珠寶、養殖、玩具和醫藥等多個領域。
玩跨界:五糧液并非首次
事實上,這并非五糧液集團第一次嘗試跨界。
2018年,五糧液集團聯手宜賓國資以近25億元的價格,收購奇瑞子品牌凱翼汽車,兩者獲得51%股權。股權穿透顯示,宜賓市政府下屬國有企業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50.5%股權,五糧液集團子公司四川省宜賓普什集團有限公司持有0.5%股權。
五糧液集團入股凱翼汽車后,第一個動作就是投資37億元在宜賓建廠,獲得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僅用時一年多,就在宜賓市臨港經開區汽車產業園建成了凱翼汽車智慧工廠。不過截至目前,凱翼汽車并沒有研發出令市場驚喜的新品。
再發力:跨界新能源
從白酒跳到新能源,五糧液集團此番跨界似乎有點突然,但也有跡可循。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五糧液集團所在的宜賓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從2017年引進鋰寶新材料、光原鋰電項目起,宜賓正式進入動力電池產業領域,實現了動力電池產業從無到有。2019年,全球第一的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生產項目也落戶于宜賓,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由此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寧德時代龍頭企業的效應下,天華超凈、貝特瑞等一批企業動力電池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相繼在宜賓聚集。目前,宜賓已初步構建起從上游基礎原材料到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6大組件,再到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的動力電池綠色閉環全產業鏈。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在2022年實現工業產值889億元,躍居全市第一大產業。
與此同時,五糧液集團作為宜賓市納稅大戶,是宜賓首家、四川第三家千億俱樂部企業。投資新能源公司前,五糧液集團持有五糧液、宜賓紙業兩家上市公司,并持股華西證券、四川銀行、宜賓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投資有五糧液文旅、經貿銷售、安吉物流等產業鏈上下游公司。
同時,在上市公司方面,在五糧液最新披露的機構調研記錄中,3月21日至28日有上百名境內外券商及投資者密集調研該公司。談及行業趨勢,五糧液方面表示,白酒行業具有增長性趨勢、結構性趨勢與擠壓式趨勢。近年來,我國白酒總產量呈連年下降趨勢,而行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存量競爭格局下的擠壓式競爭態勢越發明顯。
再從股價表現上來看,今年以來,白酒板塊整體走勢低迷,五糧液也震蕩下跌,截至4月18日收盤,報178.32元/股,總市值為6922億元。
不難看出,作為宜賓市的門面和第一納稅大戶,在如此情形下,要保住這個第一,發力新能源應該是其第一選擇。
行業龍頭跨界布局新能源產業還需理性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跨界布局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的熱情不減,這些公司主業分布在珠寶、養殖、醫藥、玩具等多個領域。如2月3日,明牌珠寶發布公告,公司與紹興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擬投資100億元在柯橋經開區管委會管理區域內投資建設日月光伏電池片“超級工廠”項目。
3月14日,養殖業龍頭牧原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在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設立子公司開展新能源相關業務,兩家新設公司擬注冊資本均為5000萬元。公司還表示,此舉有利于節能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據悉,此前的2022年12月份,牧原股份1億元注冊成立全資新能源子公司,業務包含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新興能源技術研發、生物質能技術服務、電池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儲能技術服務等。
3月14日,醫藥企業向日葵公告,擬投資建設TOPCon電池產品項目。公告顯示,首期建設5GW TOPCon電池的生產線,首期項目預計總投資約15億元,預計7個月達成生產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明牌珠寶自發布跨界發展公告后,股價一路走高,一度漲超30%。對此,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明牌珠寶結合項目具體建設周期及資金使用計劃,說明100億元投資金額的具體用途,并結合達成相關產能所需資金及融資成本,充分論述投資金額設置的合理性,相關論證過程是否合理、客觀、審慎。
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證監會相關人士表示,對于目前出現的行業龍頭集中跨界新能源賽道現象,還是要保持理性,做好各方面權衡工作。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 記者徐蔚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