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國內資訊

    生物質能助力紡織業減排 循環經濟成“雙碳”良方

    能源發展網發布時間:2022-11-22 00:00:00

      “實際上我們身上穿的衣服80%都是石油做的。”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杜歡政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中國每年生產約5000萬噸的聚酯纖維來解決服裝的需求,而聚酯纖維的原材料就是石油。

      全球人口增長、消費水平提升、快時尚品牌風靡的商業模式導致近20年來全球服裝消費量激增,帶動了紡織產業的蓬勃發展。紡織行業已然成為僅次于石油行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每生產1噸紡織品就會排放17噸溫室氣體。預測到2050年,時裝產業將消耗超過全球30%的碳預算。

      紡織行業碳排放量長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紡織原料以石油纖維為主,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大。紡織品可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但天然纖維有限,為滿足需求,就得從石油中獲得滌綸、錦綸、氨綸等石油纖維。

      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0%左右。杜歡政認為,保障能源安全,破局的關鍵除了風能、太陽能,就是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材料形式被利用的生物質能。他指了指身上那件淡藍色的襯衫說:“棉、麻、毛、絲都不是,石油也不是,我這是秸稈做的,這就是新技術。”

      不同于玉米和木薯做原料的生物質能,秸稈不“與民爭糧爭地”。杜歡政認為,生物質材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能解決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中國的生物質資源利用起來,可以替代5億噸左右的煤,大概減少9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雖然中國在服裝行業中使用生物質材料已有10多年,但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究其原因在于價格高、產能小、市場未開發以及生產體系未建立。杜歡政介紹,國際對生物質材料的應用同樣處于初始階段,但中國生物質行業發展速度更快,“政策出臺快,產業發展快,我們形容企業是雨后春筍。”除了政策引導,他認為推動生物質能發展還需要消費者理念轉變,帶動消費品公司形成綠色供應鏈,推動綠色轉型,即“兩消一推”。

      值得一提的是,紡織品回收循環再利用效果未達預期也是紡織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悉,全球每年要產生約9200萬噸的紡織廢棄物,預計到2030年將達1.34億噸。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數據顯示,單是在中國,每年都有超過2600萬噸衣服被扔掉,廢舊紡織品產量每年以10%至15%的比例增長。

      杜歡政認為,循環經濟作為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路徑,無疑將成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循環經濟有很多定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其中就包括消費者觀念亟待轉變。杜歡政表示:“以前老百姓認為用循環利用的東西都是比較低級的,這個觀念要改變,現在循環再生產品都是一流企業做的產品,都是用高科技做的,現在叫綠色低碳循環時尚。”

      杜歡政舉例到,耐克公司正與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合作,探索廢舊運動鞋閉路循環利用,實現了從舊運動鞋到操場、塑膠跑道的轉變。

      “現在我們每年生產2800萬輛汽車。10年消費結束以后,車停在那,既占地方又影響環境。所以我們現在構建從汽車到汽車,服裝紡織品到服裝紡織品,家電到家電的閉路循環。”杜歡政補充道:“循環經濟就是一個鏈,我們產業發展最終目標是要讓人更健康,人更開心快樂,不是為了產業而產業。”(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