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碳監測問題,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回應指出,當前相關工作試點任務加快落實、技術標準逐步完善、數據分析不斷深入,碳監測的作用初步顯現。
去年9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聚焦重點行業、城市和區域3個層面,啟動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其中,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的11家集團公司、49家參試企業,共設置119個監測點位,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5個月的監測數據。在試點技術指南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覆蓋點位布設、儀器安裝等技術文件,聯合推進碳計量合作,提升試點監測數據的有效性、一致性、可比性。
“從目前獲取的數據和比對分析情況看,碳監測的作用初步顯現。”蔣火華表示,一是可直接服務碳排放核算。在煤炭開采和石油天然氣開采試點監測中,通過開展“衛星+無人機+走航”綜合監測,提升了核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二是可對核算法進行協同校驗。從初步獲取的數據看,溫室氣體排放相對集中的企業在線監測效果較好,火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監測數據與核算數據基本一致可比,有望在輔助企業排放量核算、支撐減排監管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三是可助力城市碳達峰行動。依托現有環境空氣監測網絡,拓展構建天地一體的城市碳監測網絡,探索基于實測手段的“雙碳”反演評估,能夠為推動重點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與二氧化碳達峰“雙達”提供支撐。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穩妥有序推進試點工作。深化行業試點,擴大火電行業碳監測試點范圍,力爭今年底前推動更多火電企業開展二氧化碳在線監測。組建覆蓋全國主要區域、重點城市的碳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碳監測業務技術體系,帶動全國加快形成碳監測能力和專業人才隊伍,做好前瞻性業務儲備與技術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