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索煒)18日,2022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在國際局勢震蕩,全球經濟形勢紛繁復雜的形勢下,我國能源的安全穩定生產與消費備受關注。
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煤炭電力油氣等行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能源綠色轉型穩步推進。與此同時,隨著各部委一系列有關能源發展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我國能源保供工作不斷推進,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能源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能源生產保持較快增長
近年來,我國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但能源保供絲毫不能放松。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應對外部環境新挑戰,抓住重點,強化能源保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煤炭電力等行業生產擴大。能源、原材料市場保供持續加力,相關行業生產較快增長。一季度,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13.2%。同時,一季度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也保持較快增長。
具體來看,原煤生產較快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達到10.8億噸,同比增長10.3%。
油氣生產穩定增長。油氣增儲上產力度不斷加大,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原油產量同比增長4.4%,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6.6%。
電力生產持續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同比增長3.1%,其中清潔能源發電同比增長8.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增長2.1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了140.8%和24.3%。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繼續提升。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繼續下降。
能源進口方面,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胡漢舟表示,受國際大宗能源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影響,煤炭、原油、天然氣進口均不同程度下降。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
一直以來,我國積極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能源結構調整、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能源安全高效利用等持續推進。
4月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即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普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在能源低碳轉型方面,可再生能源對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作用逐漸凸顯。4月2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3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3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4.0億千瓦,同比增長7.8%。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17.4%;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2億千瓦,同比增長22.9%。
胡漢舟稱,初步測算,一季度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2.4%,增速比2021年前兩年同期平均增速回落3.0個百分點。從能源消費結構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一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煤炭比重增加0.4個百分點,石油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天然氣比重與上年同期持平。
高質量發展,傳統能源不甘落后。4月,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業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強、結構布局合理、綠色安全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高端產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水平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與此同時,氫能作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清潔能源,其發展藍圖也已明晰。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近日透露,我國在氫能加注方面獲得新突破,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50座,約占全球數量的40%,加氫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能源產業創新發展加速推進
我國要實現能源安全穩定綠色供應,有賴于能源科技更高水平的創新發展。
4月2日,國家能源局、科技部印發《“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現存的主要短板技術裝備基本實現突破。前瞻性、顛覆性能源技術快速興起,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形成一批能源長板技術新優勢。能源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創新有力支撐引領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近日表示,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凸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新能源、先進核能、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興能源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各類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全球能源轉型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推動能源由資源、資本主導向技術創新主導轉變。
近年來,我國能源行業在科技研發、數字化轉型、綜合能源應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快進步。包括智慧電網建設、智能化煤礦開采存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層出不窮。
在油氣領域,我國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一批國家級頁巖氣開發示范區,頁巖氣年產量超過200億方,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投運。今年3月,中國石化宣布,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全面建成。
光伏、儲能、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隨著技術的進步升級,近幾年一路下降,可再生能源已經邁入“平價上網”時代。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志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能源系統的運行機制是能源品種之間的高度耦合機制,能源轉型的過程必然是舊的矛盾解決了,另一個新矛盾又會產生的過程,需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和充分發揮政府及市場機制共同推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