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光伏行業2021年發展回顧與2022年形勢展望線上研討會”通過網絡直播形式在京召開。
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世江發布《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1年版)》。為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指導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賽迪智庫等行業組織、專家編制完成了《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1年版)》,內容涵蓋了光伏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系統等7個環節共67個關鍵指標。希望通過發布路線圖,助推光伏產業鏈的創新,并向跨領域協同創新的模式轉變,持續增強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會上表示,2021年,我國光伏行業繼續高歌猛進,制造端、應用端,進出口都取得了快速增長。王勃華表示,“預計2022年,在巨大的國內光伏發電項目儲備量推動下,我國新增光伏裝機規?;驅⒃鲋?5GW以上。”
“目前,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據王勃華介紹,2021年,我國光伏制造端產值突破7500億元,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額創歷史新高,超過280億美元。同時,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達到54.88GW,其中,分布式裝機占比突破50%,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突破300GW。
不過,王勃華還認為,我國光伏行業目前存在的供應鏈協調發展問題需要關注,包括供應鏈各環節擴產周期不匹配,和供應鏈各環節規模不匹配。他強調,行業波動極易造成硅料、光伏玻璃等擴產周期不匹配環節出現供需失衡,包括產能過剩和供不應求,需確保市場平穩發展。
據了解,受2018年下半年以來多晶硅低迷價格的影響,多晶硅企業擴產意愿不強烈,再加上生產成本高的企業相繼出局,2020年多晶硅產能不升反降。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由于疫情緩解,市場需求回升,下游生產環節大幅擴產,對多晶硅需求提升。盡管價格上漲后,2020年相繼有通威、協鑫、亞洲硅業等企業擴產,但因擴產周期長,大多聚集在2021年底和2022年實現產能釋放,出現了1年多的新增產能空窗期,從而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在王勃華看來,我國光伏行業將進入集中式與分布式齊頭并進的發展階段。其中,在集中式方面,2021年,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干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已有序開工,第二期項目申報工作已經啟動。王勃華介紹,當前,集中式光伏發展模式包含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在創新應用和示范上,呈現出“風光+光熱”、光伏治沙、“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氫能”等多種方式。
而在分布式方面,發展模式也迎來創新。2021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正式啟動整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工作,全國31省共申報676縣。同時,公共建筑綠色發展也為分布式光伏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促進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
王勃華表示,未來,光伏將與其他產業融合,助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包括“光伏+工業”“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伏+農業農村”“光伏+治沙”“光伏+礦區治理”“光伏+取暖”。此外,光伏產業還將呈現光伏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發展的金融環境明顯改善等特征。(吳 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