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新聞

    氨能源進入“戰場” 有望成為氫能2.0

    能源發展網發布時間:2022-02-28 00:00:00

    氨能源是一種以氨為基礎的新能源,旨在用無碳化合物代替化石燃料來減少排放,是一種清潔能源。氨的特點在于其可完全由可再生能源(如水、電、空氣)生產,在內燃機燃燒的氨,沒有硫氧化物、二氧化碳、顆粒物的排放,氮氧化物也能通過廣泛應用于柴油發動機尾氣處理的SCR系統減排或移除??梢哉f氨是一種低碳、無污染、環境友好型能源。不僅如此,價格相對低廉,低空燃比,安全性高也是氨的特點。

    根據2021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溫上升了1.1攝氏度,地球達到了一萬一千多年來的氣溫峰值。按照這個速度,到2030年,全球氣溫升幅將超過1.5攝氏度,并在2100年達到2.6攝氏度,其后果不堪設想?;剂先紵a生的二氧化碳所占比重最大,是最主要的人為溫室氣體,如不盡快采取實質行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會超過450ppm的警戒值,到21世紀末全球溫升將超過4攝氏度,對人類生存將構成重大威脅。同時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球化石能源資源有限,開發成本不斷增大,保障全球能源供應面臨巨大壓力。而我國國情多煤少油,煤炭發電占比居高不下,石油依存度不斷上升,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成必然趨勢。

    如果真要尋求一艘“諾亞方舟”去承載“零碳社會”的千年夢想,神奇的“氨”就是這樣的一種奇妙物質。氨是除氫以外最宜生產的可再生燃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價值。氨可由水中的氫和空氣中的氮合成,并在氨燃料電池或氨內燃機或氧化燃燒時還原為水和空氣。在目前普遍采用的工業化合成氨生產中,所需的氮可自空氣中直接獲得。而氫的來源則為天然氣、煤炭、石油、生物質及水。隨著未來天然氣的供不應求,氫的來源勢必漸以煤、生物質和水為主,并最終依賴生物質與水。制氨所需的能源也勢必從目前的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及物理能(包括光、水力、風力、溫差、核變等)最終走向只依賴物理能(特別是自然能),必然走向風光核分布式制氨的光輝道路。

    在2021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發表了題為《Autonomy2.0與Ammonia=Hydrogen2.0》的主旨報告。他認為,全球已進入“氨=氫2.0”時代,氫能產業要準備向氨方向發展。李俊院士指出,氫動力重型商用車面臨的挑戰包括熱管理、氫負荷、加氫時間、換氫站間距、加氫標準、氫成本等。那么,如何解決這些挑戰,李俊院士表示,目前無碳燃料有氫和氨兩種,將氫和氨融入新能源汽車可能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

    使用氨氣代替氫氣作為燃料汽車的能量來源,一方面,氨基鈉可以將氫氣和氮氣輕松地分離,成本很低,另一方面,氨氣的儲存運輸更便利,氨不需要冷卻到極端溫度就可以液化,在常溫下加壓即可使其液化,所以運輸和儲存都更方便,不像氫氣那樣液化的難度更大。而且比液態氫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液態氨的熱值高達3195.0-3862.3千卡/立方米,看起來,它代替氫氣是可行的。數據顯示,全球合成氨年產量2億噸,我國合成氨年產量5000-600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25-30%。全球氨聯盟預測“氨是未來綠色能源的贏家”,是真正的零碳燃料,能量密度高,易液化,儲運方便,基礎設施完善。

    來源:新材料情報NMT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