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布斯中國
上周六(11月20日),嘉興2號海上風電送出工程在浙江平湖正式投產運行。同時,即將并入嘉興電網的嘉興1號、嵊泗2號風電項目也進入了最后的調試階段。由此,三者共同組成了長三角最大的在建海上風電集群,共安裝有188臺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預計并網后年輸送可再生能源電量達25.24億千瓦·時,可滿足106萬戶五口之家一年的用電,每年可節約標準煤79.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4萬噸。對于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來說,是又一里程碑事件。
而隨著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以及今年以來傳統能源價格超預期的上漲,清潔能源成為新的投資風口,尤其是風力發電更被視作“雙碳”目標下最成熟且性價比最高的新能源類別。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產業正在加速成長。
2021年1-10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0億千瓦,同比增長9.0%;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0億千瓦,同比增長30.4%。風電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13%這一歷史新高,有望逐步從替補能源向主力能源的轉換。
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能資源更豐富,開發前景也更好,因此更被市場看好。尤其是,我國海上風電資源地更靠近沿海經濟核心區,能夠就近服務電力用戶,減少電網長距離輸配電壓力。然而,盡管我國大力推進海上風電發展,目前占風電裝機的比重卻仍較低。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1,445萬千瓦,占總風電裝機的比重僅為4.82%,因此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
目前,海上風電的發展主要受制于較高的成本。海上風電建設環境相比陸上風電更惡劣,因此對材料等基礎設施要求更高,投資額更大,發電成本也更高。同時,我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規模較小,裝機規模占風電總裝機比重仍遠低于歐洲市場。在歐洲,海上風電占總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比例已達12%。
但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海上風電造價成本將顯著下降。未來十年,全球將進入海上風電發展快車道。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預測,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在2025年和2030年達到2,200萬千瓦和4,000萬千瓦,其中歐洲與中國市場仍將是主要增長點。
海上風能資源普查成果顯示,我國海上風能資源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其中,在5到25米水深的淺海區域,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2億千瓦;50米到70米深的外海海域,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5億千瓦;另外有部分地區的深海風能資源也較豐富。并且,我國幅員遼闊、海岸線漫長,海上風速高而穩定,很少有靜風期,這也使得海上風電機組的發電容量利用率比陸上更高。
一般情況下,海上風速比平原沿岸高20%,這足以令發電量增加70%;設備使用周期也更長:在陸上設計壽命20年的風電機組,在海上可運行25年到30年。同時,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資源開發距離負荷中心更近,便于就地消納,可有效避免或降低電能遠距離傳輸中的損失,且無需占用大量陸地資源。
目前來看,海上風電成本仍有下降空間,在運營成本下降的同時,上游設備商也在主動降價。據《中國“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研究》預測,到2025年,海上風電初始投資將下降至1.37萬元/千瓦,海上風電每度電的成本將下降至0.74元/千瓦·時,與火電的成本落差將進一步縮窄。
在海上風電繼續擴容,近海機位趨于飽和之后,風電場建設將走向深遠海,這也意味著浮式海上風電這一新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業內人士認為,繼風機的大型化之后,漂浮式風電設施的建設,將成為進一步降低海上風電成本的又一途徑。據歐洲風能協會預測,到2030年底,全球漂浮式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500萬千瓦,保守估計到2050年,漂浮式機組成本將下降38%。
此外,海上風電產業的蓬勃發展也會帶動一系列上游產業的成長,碳纖維、基體樹脂、芯材、粘接膠等風電材料需求將持續高企。同時,對電機、電纜等設備的需求更將有增無減。未來,可以預見,A股市場風電板塊也將持續走強。例如,海力風電(301155.SZ)周三在創業板上市首日一度上漲近200%,總市值達到360.8億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