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韓夢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博士柴利;牛津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廖夏偉;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博士,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周茜;北京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博士宋波出席會議并做主旨演講。
機構學術代表、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及企業代表三十余人參加了本次沙龍。與會者針對中國水資源與能源發展問題,多方論證與建議,探尋在十四五實現“以水定產”的能源發展新格局。
研討會上,綠色和平正式發布了由綠色和平與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撰寫的《黃河流域電力部門虛擬水轉移和2030年電源結構優化研究》報告。該報告運用虛擬水工具,從三個方面聚焦分析了黃河流域內八個主要省份的“水-能”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此期待政策制定者和產業主要參與者能建立更加全面、客觀的“水-能源-氣候”三維統籌概念體系。




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博士,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周茜表示:目前氣候變化和減排對火力發電的經濟影響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對水-能經濟影響評價。氣候變化在非洲、亞洲這些國家影響非常大,會出現因為冷卻水短缺問題,導致內陸火力發電關停的現象。水資源的變化與電力生產是有耦合關聯;火力發電冷卻水研究,值得行業進行深入的思考。
沙龍現場還進行了自由問答環節,與會嘉賓與觀眾就演講中的主題與現實中出現的水-能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提問:我們一直都在講虛擬水,虛擬水有些水其實并沒有完全消失是進入空氣里面,進入空氣里面可能會隨著降雨再回到本地,這方面的研究有沒有人做,我想問一下柴老師?
柴利:據我所知,我們探討水足跡,經常探討的是一個周期內、一個區域內,我們經常說藍水足跡,藍水足跡就是水耗。至于消失之后會不會變成增加了降雨量,據我們目前好像還沒有做,其實這是很好的方向,未來氣象學家或者說是搞水溫模型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點。
綠色和平將持續關注黃河流域電力生產與水資源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就中國“水-能”關系與政策研究部門、企業、學者等一起繼續深入探索,并將探索成果進行多角度傳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