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在廣州舉行,對399名廣東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100個先進集體進行表彰。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王建濤、王文奎、何升亮、韓冬等四名員工獲得“廣東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span>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此次獲評廣東省勞動模范的四名中廣核員工,是中廣核人形象的代表,集中展現出了中廣核人的風采。他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進程中拼搏奮斗、爭創一流、勇攀高峰,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在平凡的基層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績,為中廣核乃至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譜寫了“中國夢·勞動美”的新篇章。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王建濤的獲獎感言
我是王建濤,是中廣核的一名核電站發電機檢修工程師,已經在一線工作了24年。1996年,中專畢業的時候,為了能在大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我來到了大亞灣核電站。
我檢修的對象是發電機,它是將核能轉化為電能的最后一環,十分重要?!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為了使發電機檢修更安全、質量更好、更自動化,我堅持發明和改進檢修工具。至今,我已申請國家專利148項(已授權87項)、國際專利3項,發明發電機抽穿轉子安全測控系統填補國際空白。個別工具的性能已經超過了外國同行的同類產品。
“這回要比上回好!”這是我20多年核電檢修生涯里對自己工作的要求。在2006年以前,發電機定子線棒吹掃需要十天以上,而且需要人工值守、日夜加班,十分辛苦,稍不注意就可能出錯。我認為這樣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就自己動手研發自動吹掃裝置。經過無數次的改良,2017年,第五代發電機定子線棒全自動快速吹掃裝置成功研發出來,將吹干時間縮短到8小時以內,比當年的十幾天快了幾十倍,而且單次應用大概可以節約90人工日。
我就是核電站一名普通的一線技術人員,能夠堅守自己的崗位,在自己的小領域精益求精,讓發電機檢修變得更安全、質量更好、自動化程度更高,就是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王文奎的獲獎感言
我叫王文奎,是一名核電機械高級主任工程師,今年是在大亞灣核電基地工作的第28年。
我的工作就是和大大小小的管道閥門打交道。在核電站,有無數的管道和十萬多個閥門,它們就像血管一樣負責為核電站輸送血液,維持著電站的健康運行。就像人一樣,電站的血管也會遇到老化、堵塞等各種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定期對它們進行體檢和治療,所以很多人形容我們,是核電管閥的“醫生”。
我的使命就是保證設備健康,提升設備可靠性。當好這個“醫生”不容易。20多年來,我有過很多個“第一”:國內第一批核級閥門自主維修工作負責人,中廣核第一批帶壓堵漏工作負責人,首次完成在役核電站一回路管道的更換,首次開展核島無低低水位閥門的帶壓密封檢修,首次用旋風法技術對廠用水管道進行內部腐蝕治理,完成大亞灣三維核電站平臺建設,完成核電高危區域運行智能探測機器人系統研發,完成密閉空間無人機工程應用……
這其中,有苦,但也有樂,也正是這些“第一次”,造就了今天的我,真的是“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何升亮的獲獎感言
我是何升亮,是一名系統工程師?!昂税踩赜谔┥健?,是我們所有人千方百計守護的諾言;“一次把事情做好”,是每一名中廣核人矢志堅持的理念。數十年來我和我的團隊一直致力于此。
近年來,我們開辟了具有陽江核電基地特色的設備管理道路,生產指標穩步提升。先后負責核電給水、通風、電源、核蒸汽供應等多個領域重要設備的多項重大技術問題,解決機組疑難雜癥。帶頭抵御“山竹”、“百里嘉”、“韋帕”、“海高斯”臺風等極端天氣,曾風雨交加時連續堅守現場70余小時、戶外奮戰7天保障機組安全。
我們牽頭完成水下氣幕裝置等項重大技術改造,填補國內領域空白。推動完成重要安全閥等設備國產化,解決技術瓶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和我的團隊堅守基地,嚴格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確保電力生產。同時,第一時間捐款14680元支援湖北人民抗擊疫情。復工復產階段,我們聯合多部門直銷對口幫扶對象陽江崆峒村農產品5.3萬余元,并多次為村民送去溫暖。
我和我的團隊將緊跟黨的領導,不負時代的使命,踐行肩上的責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核電事業的蓬勃發展奉獻力量。
韓冬的獲獎感言
我是韓冬,在中廣核海上風電業務一線工作。除了負責公司的綜合管理工作,我還肩負了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積極踐行中廣核的“海風”戰略,做好公司在汕尾地區海上風電項目和陸豐海洋工程基地碼頭項目的前期工作。
新能源是一個充滿競爭的領域,項目前期開發尤其如此。項目的前期開發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我所在的團隊要從“零”開始,在國家和省市的規劃中尋找新能源項目開發的機會。我們從規劃、選址、設計著手,在確保項目可行后,把數十個專題穿針引線,完成合理化論證及審批。期間,更要關注工作效率和質量,這是對外展現開發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機會的有力保障。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團隊矢志不渝、艱苦奮斗,一直保持并刷新著廣東省海上風電領域前期開發用時最短的記錄。我的使命就是“做好新能源的開發者、建設者”,我為所在的團隊感到驕傲,我愿為新能源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