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當下光伏行業最受追捧的公司?隆基股份(601012.SH)肯定位列其中。
2019年,對于隆基股份及整個光伏行業來說意義特殊:格局再度洗牌,新的霸主誕生。
這一年,隆基股份交出了上市以來最佳成績單,逾50億元的凈利,讓其成為最賺錢的光伏企業;規模上,它作為單晶老大,硅片產能已超越多晶老大保利協鑫(03800.HK),成為全球最大硅片制造商;資本市場上,其市值首度沖破千億大關,成為最受資本青睞的光伏股之一。
然而,隨著單晶硅片高利潤時代的終結、自身擴產“后遺癥”的顯露,隆基股份未來的發展空間似乎并不明朗。
告別高利潤
2019年,隆基股份實現歸母凈利53億元,同比增長106%,這幾乎是國內各光伏龍頭的利潤總和。
高利潤背后的推手是單晶硅片的高毛利。
去年,隆基股份硅片業務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16.3%翻番至32.2%。一位長期跟蹤光伏的新能源研究員向界面新聞分析稱,隆基股份去年提高了拉棒和切片效率,產能投放向云南等低電價地區轉移,同時硅料價格下挫拉低成本,而其硅片售價基本維持,由此形成高毛利。
隆基股份近五年毛利率均處于高位。
經界面新聞計算,2015-2019年,其硅片業務年均毛利率達26%,其中,2017、2019年突破30%。這五年中,隆基股份的凈利從5.2億元提高至52.8億元,上漲了九倍多,近三年均為最賺錢光伏企業。
但這一盈利規模很可能在去年沖頂。2020年或為隆基股份盈利的一大分水嶺。
“隆基的超額利潤時代已過,2019年是最后一年。”
杭州矚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治雨對界面新聞表示,光伏行業的超額利潤來自于新技術從“0”到“100”的普及,比如單多晶技術的跨代競爭。
單晶、多晶是晶硅太陽能的兩種技術路線。前者擁有更高的轉換效率,后者則因成本優勢長時間占據主流。
2011年,還未上市的隆基股份已高舉單晶大旗,是行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彼時正是多晶的時代,剛登頂全球多晶硅及硅片供應商榜首的保利協鑫(03800.HK)風頭正勁。
市場情況自2016年起發生突變,單晶開始持續蠶食多晶市占率。2015-2019年,單晶市占率由19%漲至62%,完成了對多晶的反超。
多晶老大保利協鑫首當其沖。其光伏材料業務毛利率由2015年的27%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0.9%。2018-2019年,保利協鑫連虧兩年。
“去年,單晶產能的競爭對手是多晶產能。有技術代差的產品之間的成本效益差非常明顯,隆基才會有超額利潤。”張治雨表示,隨著多晶產能的逐步出清,單晶廠商之間開始競爭,獲利難度顯著提高,單多晶代差帶來的高利潤將不復存在。
上述新能源研究員也認同這一觀點。“去年底,單晶(在硅片端)已基本完成對多晶的替代,目前多晶全部產能或只剩10多個吉瓦。”
告別高利潤時代后,隆基股份還能賺多少錢?
“這要看隆基與二線單晶廠商的相對成本差有多大。”張治雨表示。經他推算,目前隆基每片硅片可維持0.1元的成本差,加上品質佳帶來額外利潤0.1元,折算后每片的凈利差約0.15元。根據2019年出貨量推算,在其他硅片商不賺錢的情況下,隆基每年僅能實現約10億元的凈利。
“隨著時間延續,這一相對成本差將不斷縮減。”張治雨稱。
過去幾年,隆基股份、中環股份(002129.SZ)接連投擲重磅擴產和降價消息,迅速形成了單晶硅片雙龍頭的產業格局。晶科、晶澳等傳統組件商不愿受制于人,也紛紛加入擴產大潮。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市場上單晶硅片產能已達120GW。
逐漸膨脹的產能,已促使單晶硅片的降價潮拉開帷幕,進一步壓縮廠商的利潤空間。
近一個月內,隆基股份單晶硅片已降價三次。其M6硅片最新報價為2.92元/片,合計下降0.55元/片,降幅近16%。
隆基股份回復界面新聞稱:“下調價格,是光伏行業拉開了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低成本產能淘汰高成本產能的必經階段”。
至于是否會影響其業績,該公司認為,支撐業績的因素很多,價格只是其中一環。
擴產進行時
與隆基股份近年高增速利潤相伴的,是其不斷擴張的產能。
“隆基是一家很保守、謹慎的公司。”3月底,隆基股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認為,這一準則并不與公司密集的擴產行為相悖。
2014-2019年五年時間,隆基股份的硅片產能由3 GW擴至42 GW,增了13倍;組件產能由0.2 GW擴至14 GW,增了近70倍。
隆基股份的擴產計劃還在繼續。
根據年報,該公司預計,到2020年底,其單晶硅片年產能將達75 GW以上,單晶組件產能達30 GW以上。
這意味著,隆基股份要用一年時間將龐大的產能再度翻番。
但經過去年下半年大規模產能的集中釋放,疊加今年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影響光伏市場需求,單晶硅片已有過剩趨勢。
部分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稱,光伏行業可能會繼2008年金融危機、2012年歐美雙反之后,進入第三次產業寒冬。
但李振國認為,此時市場情況和2008、2012年并不一樣,“當時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同質化嚴重,大家一同掙錢、虧錢?,F在行業已經分化,整合持續進行中。”
他表示,未來2-5個月,疫情會成為全球光伏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將階段性壓制市場需求,或加速行業的整合進程。
眼下,隆基股份的硅片霸主地位已經穩固,但新的技術路線革命正在逼近。
國內光伏企業一位高管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大尺寸已取代單多晶成為硅片端競賽的主題。
去年,硅片巨頭正式打響尺寸戰爭,兩大主要陣營代表分別為隆基股份的166mm和中環股份的210mm。
增大硅片尺寸的限制,在于現有設備的兼容性。
“有很多單晶爐、切片機最大只能做到166mm。”上述高管指出,隆基股份的存量產能中,有部分并不能適應大尺寸,這部分可能淘汰的產能將加速企業折舊,影響其今后利潤。
“相較于中環,隆基在這方面的歷史包袱更重一些。”該人士稱。
另值得注意的是,硅片霸主隆基股份的擴產也涵蓋組件環節。
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組件產能已達14 GW,全球最大組件商晶科能源僅高出其2 GW。
2015年之前,隆基股份主業僅涉及硅片。之后,它成為國內首家由單晶硅片擴張到電池、組件端的光伏企業。
“當時,市場多選擇多晶,單晶份額在下降。因為硅片到電站的中間還有電池和組件,這兩個環節阻隔了單晶的價值傳遞。”李振國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稱,這是隆基往下游擴張的重要原因,以避免單晶被邊緣化。
進軍組件業務僅兩年后,隆基股份殺入全球組件出貨量前十排名。2017年,該公司以4.4 GW的出貨量,位列第七,2018-2019年,排名躍至第四。
但當下,隆基股份的組件銷售渠道也備受考驗。因為蔓延中的全球疫情帶來了新挑戰。
組件是光伏產業鏈的最終產品。2019年,中國組件出口量達66.6 GW,占總產量約67.5%,高度依賴海外市場。
受疫情影響,目前海外光伏項目施工進度減緩或暫停,這直接影響光伏產品的需求。
“當行業步入慢速增長階段時,誰擁有組件訂單誰才是老大。” 上述新能源研究員指出,如果隆基的組件訂單下滑,它的硅片端會變相過剩。
2019年,隆基股份的組件海外銷售達到5 GW,同比增長154%,占對外銷售總量的67%。
“后遺癥”顯現
光伏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新一輪變化:由此前單項產品巨頭,轉變為一體化龍頭之間的廝殺。因為不愿受制于人,組件商有了自己的電池和硅片制造,硅片商和電池商也布局了組件銷售渠道。
但眼下一體化龍頭們的布局,又區別于過往巨頭們“垂直一體化”的做法。
2005-2008年,是“擁硅為王”的時代,從多晶硅、硅片到電池和組件的全覆蓋,是稍具實力企業的普遍選擇,比如無錫尚德、江西賽維;2013-2018年,下游電站成為新風口,急于突圍的光伏制造企業紛紛入局,比如協鑫。
事實證明,因逐利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強行“一體化”的做法,最終會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當下的一體化趨勢,則多是建立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之上。
“大家都選擇了有自身優勢的環節進行擴張。比如通威抓硅料和電池、隆基抓硅片和組件。”上述光伏企業高管對界面新聞指出,各企業仍處于專業化階段。
但無論哪種“一體化”,都直接挑戰企業的資金能力,更何況疊加了各環節的產能擴張。
截至今年一季度,隆基股份總負債為328.7億元,為上市首年末的17.4倍;負債率為52.1%,雖低于大多數同行,但較上市首年末的38.3%有明顯增長。
2019年4月,隆基股份按照10:3比例配股,募集資金38.28億元;同年10月宣布擬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50億元可轉債。自2012年上市以來,該公司融資金額累計逾170億元。
從賬面看,隆基股份在手實際資金相對充足。由于銷售規模擴大、配股籌資等原因,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貨幣資金為193.36億元,同比增長151%。
為打造龐大的產能帝國,隆基股份在手資金與投資額之間或存在缺口。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目前隆基股份共有15個未完全達產/在建項目,預計總投資額合計355.53億元。
對此,隆基股份回應稱,累計超300億元總投資,是一個逐漸投資的過程,不會對資金鏈造成影響。
在上述15個項目中,三個為今年新上產能項目,投資合計約70.11億元,資金來源均為自籌解決,投產時間均在今年底前。
此外,還有三個去年簽訂的產能項目待董事會審批,投資合計約69.5億元。前兩個項目投產時間分別為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
按上述六個項目推算,截至目前,隆基股份今年新增投資或已達139.61億元。
隨著產能的幾輪翻番,隆基股份應收賬款和庫存風險也在同步累加。
截至2019年年末,該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總額為83.8億元,是上市首年的14.4倍,壞賬準備余額為2.14億元。
“應收賬款逐步增高,反映出企業存在收現壓力,可能導致短期出現現金流問題。鑒于疫情影響,今年隆基的壓力會加劇。”天寶華投資(北京)副總裁于寶山則對界面新聞表示。
對此,隆基股份對界面新聞表示,公司去年加大了應收賬款的催收力度,38億元的應收賬占營收的12%,屬于行業中較好水平。同時,應收票據可以背書轉讓,比如轉讓給上游供應鏈用于支付。
“去庫存”煩惱也日益緊迫。
截至2019年末,隆基股份存貨為63.6億元,同比增長46.3%,為上市首年末的8.3倍。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存貨增至80.2億元,僅三個月時間增長了近20億元。
隆基股份回應稱,今年公司有很多新產能投產,業務規模擴大,上游公司需要備貨支持下游公司生產,且產品在物流期間未交割前也計算為庫存。
在李振國看來,隆基股份擴產的根本依據,來自對光伏發展前景的信心,認為公司具有較強的技術、成本優勢,以及足夠的財務支撐和融資通道。
他預計,五年后全球光伏的年新增量會達300GW,十年后會達1000GW。
最終的市場走向,會如他所判斷的那樣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