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寨村是華能安新縣5.13兆瓦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的一個縮影。該村的光伏涼亭、光伏充電椅已成為了這個網紅打卡地的靚麗風景線。5月30日,隨著該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該村的電力供應已具備“孤島”運行水平——即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多層級海綿微電網創新控制,實現7天以上連續離網運行。

華能安新縣5.13兆瓦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是由華能河北分公司與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聯合開發建設的河北省新型電力系統(鄉級)示范工程——雄安新區白洋淀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的重要一環,由上安電廠具體實施,是華能在雄安新區首個全容量并網的新能源項目。作為入圍2023年全國百縣千項清潔能源示范項目,該項目設計容量5.13兆瓦,為安新縣120余戶居民搭建屋頂光伏電站,年均發出綠色電力612.9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99.71噸。這份“答卷”的背后,一個“拼”字呼之欲出。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項目實施過程中,光伏電站安裝的確戶工作是一道“婁山關”。項目部負責人周騰在與居民反復溝通中發現,當地漁業豐沛、居民收入可觀,他們對通過房屋屋頂改造實現加固防水或者冬季免掃雪等更感興趣。于是他迅速調整宣傳策略和安裝方式:一方面根據居民需求及時將原有“水泥配重+支架”的安裝方式調整為彩鋼一體化安裝,實現屋頂免打孔、全運營周期免維護,為確戶工作打開通道;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展板、宣傳單、政府電網協同推進等多種手段加強入村入戶走訪,主打央企品牌、工程質量、售后運維品質,同時利用好與電網公司、鄉鎮政府的友好關系和提早進入市場的先發優勢,擴大確戶成果。
項目部馮吉剛笑著說道:“我們披星戴月、日行千里已經成常態了。”工程施工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協調一定要面對面進行。由于白洋淀的地理特點,常常直線距離很近的村落之間卻要跑數倍于直線距離才能到達,有的村莊陸路還不通,項目點之間最遠距離達40公里。有時為了一戶人家的確戶攻關工作,項目部人員會每隔幾天就去家訪,不斷地用心用情說服對方,爭取理解和支持。
不等不靠臨危不亂
進入2022年四季度,眾多民營光伏企業進入雄安新區,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在了解到一些鄉鎮房屋產權證明辦理進度滯后的情況后,上安電廠新能源基建部副主任佘凱第一時間抵達項目現場,帶領項目部在鎮政府連續駐守7天,通過協調各方關系,用實際行動踐行華能“三千精神”,通過反復的溝通、解釋和協商,最終妥善解決房屋產權證明問題。
在同一時間,河北全省包括雄安新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大范圍封控造成項目確戶、施工無法正常開展,大批施工人員滯留窩工。面對疫情和項目推進的雙重考驗,上安電廠安新項目部全員以連續駐場70多天的拼勁保證了項目有序進展。安新項目部首先確保項目人員“零感染”,同時主動出擊群策群力,隨時根據疫情進展情況調整工作重點和安排,遇疫情封控提前安排人員駐村、合理利用線上通訊手段,全力保障現場的確戶、施工、并網工作不停滯。期間,由于交通管制,佘凱曾徒步跨縣到施工滯留人員居住地送藥送食品。他的行動感化了施工方,既展現了央企的良好形象,也直接促進了施工的順利進展。
隨著主體安裝工作完成,項目進入全容量并網沖刺階段,5月多次出現下雨、大風等極端天氣,供電公司搶修任務增多也間接給并網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各級領導以身作則、靠前指揮,項目部全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輪班駐守供電所和電表安裝現場,多次與供電所同志共同歸檔并網資料至凌晨,全力協助供電公司加快并網工作。終于在5月30日,實現了華能在雄安首個新能源項目的全容量并網發電。
向綠而生逐光而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在華能河北分公司的領導下,上安電廠致力于積極踐行習總書記關于建設雄安新區的戰略部署和3060雙碳目標,在雄安新區建設的華能安新分布式光伏項目成為了華能首個全容量并網發電具備群控群調功能、實現“光伏+儲能”協同運行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通過與國家電網公司源網荷儲一體化多層級海綿微電網控制系統協同運行,實現示范區域內新能源100%消納,是源儲互濟、網荷互動的典范,有效提升白洋淀核心景區——35千伏郭里口站單電源供電可靠性,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探索新道路,具有極強的科技示范效應。
華能上安電廠,一個38年的老廠,在燕趙大地上不斷建成一個個綠色發電音符,奏響一篇篇低碳發電樂章,向綠而生、逐光前行,正逐步實現火電綠色轉型,朝著風光火熱儲氫一體化綜合能源企業邁進,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來源:中能傳媒發電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