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屋頂躺著就能賺錢?
騙補貼?坑農民?
這是10年前,很多國人對光伏的印象。
就連能源領域的人,也不看好中國光伏,稱其為高耗能產業、垃圾電。
當時,甚至有業內人士疾呼,整個中國的光伏產業90%都是買來的,根本就沒有核心技術,掙得都是組裝的辛苦錢,組件毛利率連4%都不到。
圖:2008年我國光伏產業格局
只要歐美小手一抖,我們整個光伏產業就完了。
然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國光伏制造端產值突破7500億元。新增裝機達54.88GW,創歷史新高。
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世界第一,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其中分布式裝機占比突破50%。
2016-2021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情況(GW)
圖源: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要知道這可是在歐美數十年的打壓下,取得的成績。
那么這些成績到底靠的是技術,還是一如既往的買買買,靠著廉價勞動力、廣闊市場的代工模式?
會不會出現這么一種情況,短短10年時間,兩極反轉,我們從被歐美卡脖子,轉而卡歐美的脖子?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微信公眾號:PV-2005)認為當前我們的光伏產業,完全可以擔當起這個大任!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光伏出口總額達72.8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中國海關總署數據,我國一季度光伏電池出口量增長100.8%。
我國出口海外的光伏組件數量越來越多,真想對國外某些國家說:“你們也有今天!”
瘋狂:扎堆出現的硅首富
風水輪流轉。
如果你問最近10年最能造富的行業是什么?必然是互聯網,你看二馬(馬云、馬化騰)一張(張一鳴),都是幾千億身家。
但15年前,要說最有錢的行當,當屬光伏。在硅老板面前,房地產大佬和煤老板都得靠邊站。
那時光伏的造富速度和規模,恐怕沒有哪個行業能比。
造就了兩位全國首富,尚德電力施正榮和漢能李河君;以及河北首富苗連生;江西首富彭小峰等一眾超級富豪。
尤其是施正榮的尚德電力,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光伏產業的一個縮影。
2005年尚德電力在紐交所敲鐘,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民營企業。
2006年,尚德電力創始人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家成為中國新首富,而這一年距尚德電力成立不過5年時間而已。
這速度,堪稱坐火箭。
光環接踵而至,無錫市授予施正榮“創新先鋒”稱號,半身像樹立在無錫的大街小巷。
外媒甚至稱他為“光伏教父”“能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蓋茨的繼任者,未來的世界首富......
當時就連施正榮自己都覺得實至名歸,張口閉口就是“行業的引領者”,“世界第一”。
公司管理上,更是目標遠大,跑步前進。上市3年施正榮就提出產能增加10倍,從100兆瓦增至1000兆瓦。緊接著,又提出2012年5000兆瓦的目標。
隨著1000兆瓦的目標達成,尚德電力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電池組件制造商。
還有漢能的李河君,另辟蹊徑,不走多晶硅路線,總投資2000億巨資搞薄膜發電,一舉成為全球薄膜發電的第一人,后來被證明這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場騙局。
尚德的上市和擴張,無疑給無錫帶了大量就業及不菲的稅收,于是無錫政府大筆一揮,給光伏產業補貼增加至十幾億。
當時正逢歐洲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德國更新了《可再生能源法》加大光伏補貼力度,西班牙推出《皇家太陽能計劃》,全球光伏市場規模同比增長61%,歐洲多國光伏裝機量年增速超過100%。
只要光伏投產就能掙錢。
于是,在無錫尚德模式的帶動下,整個中國都在為光伏瘋狂。
最夸張時,就連生產內衣、襪子的企業也在重金上馬光伏生產線。據統計,當時全國有600多個城市要建設光伏產業園,數千萬人進來發財,其中就包括隆基股份、以及尚在做飼料的通威。
從2004年到2007年,短短4年,光伏產業電池組件產能從不足100兆瓦,一躍到1088兆瓦,光伏企業更是暴增到1000多家,占據世界光伏產業半壁江山。
彼時,累計已有11家光伏企業在美國上市,組成了聲勢浩大的“中國光伏軍團”,帶領中國成了當時世界第一大光伏電池制造大國。
可這種瘋狂的擴張,埋下了兩個隱患。
一是在產業高速增長期,尚能維持看似欣欣向榮的局面,可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極有可能造成嚴重打擊,抗風險能力極差。
二是中國光伏產業采取“三頭在外”的模式,90%以上的光伏產品銷往海外,90%以上的核心原料靠進口,沒有核心原料,沒有核心生產設備,就沒有定價權、話語權。過度依賴別人,將來必然會受制于人。
但整個產業的人都沉浸在高速增長的狂歡中,沒有人意識到危機已經來臨,并給中國光伏產業致命一擊。
毀滅:歐美資本的“屠殺”
2005年,國際市場多晶硅價格為40美元/公斤。
在歐美供應商的推動下,晶料價格飆升。到2008年三年時間,多晶硅翻了12倍,漲到了500美元/公斤。
為了穩定硅料價格,在國際上游硅料供應商的提議下,中國光伏企業紛紛簽下了巨額長協合同,提前鎖定硅料產量和價格。更有甚者一下簽定了10年的長協合同。
一邊是原料暴漲,一邊是壓價購買,兩頭圍殺之下,中國光伏企業靠無數民工撐起來的利潤,生存越來越艱難。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
全球光伏產業需求急劇下滑,歐洲緊急叫停了多個項目。以西班牙為例,光伏新增裝機量一年內從2758MW驟減至69MW。
中國光伏作為中游的加工商,對下游沒有定價權,價格全靠買方出價,再加上行業內的無序競爭,中國企業陷入了一個高收低賣,甚至需要賠本銷售的困境。
市場已經給中國光伏產業敲響了警鐘。然而,此時的中國光伏產業仍然沉浸在世界第一中不可自拔。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席卷下,全球裝機增長率由2008年的103%下降到21%,全球多晶硅的價格暴跌九成還多,再次重回40美元/公斤。
中國光伏企業基本都在價格高位鎖定3-10年的長協合同,取消長協面臨巨額違約金!以尚德為例,取消部分長協后,被迫賠償高達2.12億美元的違約金!
再加上受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影響,大量熱錢流入到光伏中。部分企業為了增加產能,不惜大規模舉債,全國光伏組件產能1年翻一番,2011年產能從21GW一躍增長到51GW。
如果這個時候能意識到危機,及時縮減產能,進行技術改造,產業升級,也不會在歐美的制裁下,一敗涂地。
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占全球光伏市場50%的歐洲補貼大幅削減,市場瞬間停滯,不僅取消了30%的光伏電站預建計劃,光伏組件價格狂跌70%。
與此同時,歐美資本開始對中國光伏產業動手了。
2011年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開展“反補貼”、“反傾銷”的“雙反”調查,加征的反傾銷稅收最高達249.96%。
歐盟緊跟其上,2013年同樣對中國征收高額“雙反”稅。
要知道,歐美市場占到中國光伏出口份額的90%,中國光伏企業瞬間遭到毀滅打擊,銷售渠道直接被掐斷。
2011年中國光伏出口額358億美元,2013年斷崖式下跌到123億美元。
中國光伏企業幾乎全部陷入巨額虧損,九成以上的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總產能出現負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