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浙江省海寧市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縣域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由舒印彪、王成山、李立浧、邱愛慈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其他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咨詢委員會,政企校三方聯動共同推進海寧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全面實施,各類分布式新能源開始大量接入縣域電網,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原來大量的線下供電服務轉向線上服務。如何構建縣域新型電力系統,成為當前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2012年11月28日,全國首個依照國家電網公司新政策并網的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3.6兆瓦海寧皮革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揭開了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大幕。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總經理徐勇明表示,“我們試點分布式光伏群控群調系統,通過安裝虛擬同步機等設備,初步解決了光伏發電波動大等問題”。
但新能源發展迅速且具有多樣性。一方面,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并網,讓海寧新能源體系呈現多元化發展,電網面臨的新能源接入挑戰更加復雜。另一方面,電力需求響應作為資源高效利用的一種形式被重視,儲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新的負荷也相繼興起。僅依靠虛擬同步機已無法完全滿足新形勢,必須以更系統性的方式應對配電網向有源配電網轉型。
王成山指出,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我國靈活性電力調節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有效提升電力供需互動水平將成為保障系統安全和高比例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先進儲能技術的應用與用戶側互動資源的挖掘,將對新型電力系統源荷平衡至關重要。
2017年12月,國家能源局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嘉興城市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項目在海寧啟動。以此為基礎,國網海寧市供電公司開展有源配電網創新發展新實踐。“針對新能源出力集中的地區,我們通過柔性直流互聯、交直流互聯等技術手段來實現關鍵節點柔性組網。”徐勇明表示。
隨著荷、儲等更多類型資源的接入,源網荷儲的形態逐漸展現。2021年3月,我國首個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區在海寧尖山掛牌成立。在此基礎上,電力部門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控制大腦,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能夠同時處理和計算百萬數量級的分布式資源數據,開啟“電網+資源”的數字化協同控制模式,資源分配更合理,調控更高效。
得益于控制大腦高水平的算力與調控力,電動汽車充電樁、空調負荷等“沉睡”的需求響應資源也得到科學調度與使用,儲能更是作為一種優質的電網調度資源被接入,電網調節的資源池進一步壯大。更重要的是,在控制大腦協調下,源網荷儲四側資源可以互為補充,深度實現一體化的智能靈活互動。據統計,海寧新型電力系統已接入儲能10.7萬千瓦,可控負荷33萬千瓦,在電網關鍵時刻發揮頂峰作用。
資源擴充、電網建設、控制大腦升級三方面齊頭并進,推動海寧新型電力系統邁向縱深。截至2023年11月底,海寧全域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10萬千瓦,成為浙江最大的區域新能源產供儲銷一體化基地。
“海寧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個源網荷儲的體系,真正實現互動、靈活,通過控制系統對個別要素也能實現源網荷儲協同控制。海寧已經初具雛形了。”舒印彪說。
專家表示,海寧電網是典型的受端電網,工業用電占全社會用電的80%,海寧在新型電力系統領域的嘗試與探索,對工業園密集的沿海地區有著較好推廣示范效應。下一步,要面向規?;茝V應用需求,積累系統運行數據,加大人工智能應用,不斷提升協調控制能力,為縣域新型電力系統大規模建設提供成套解決方案。
來源:經濟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