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我國的國家戰略。近年來,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家電投”)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能源結構轉型、經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成績顯著;與此同時,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引領下,開展了一系列助推清潔能源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幫扶活動,既美了鄉村,又富了百姓,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為央企樹立了良好形象,彰顯了央企的擔當。
促增收
國家電投在貴州威寧“光伏+農業”項目已逐步成為助農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引擎。
威寧地處貴州省西北部,全縣平均海拔2200米,低緯度、高海拔、喀斯特高原臺地的地理特征,使其成為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富集地。2019年來,威寧搶抓國家鼓勵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打造了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國家電投威寧能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通過“農光互補”項目實施契機,將產出低、不適宜耕種的一般耕地從農民手上以租用方式流轉過來,在以往常年撂荒的土地上安裝支架搭建光伏電池板,再將土地免費交由合作社或村集體種植,收益全額歸其所有。通過這種方式,對土地進行有效利用,保障并擴大農民權益,同時逐步將當地農民培養成“半農民+半產業工人”的新農村勞動者,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么站農業光伏電站是貴州省首個“農光互補”電站,項目啟動之初便采用“光伏+農業”模式設計開發,裝機規模7萬千瓦,用地面積2200畝。2016年建成投產以來,先后試種萬壽菊、馬鈴薯、蕎麥、牧草等作物,一度成為當地百姓創收增收、參觀游覽的景觀打卡地。
在雙龍鎮,仙水窩農業光伏電站于2019年落地投產,至今已在仙水窩蔬菜種植基地陸續種植紅油菜薹300畝,產量120萬斤,種植馬鈴薯120畝、花菜120畝、白菜800畝、蘿卜200畝,累計用工10000余人次,為當地農民增收約150萬元。如今正大面積種植各類蔬菜、牧草,其中不乏威芋7號、百粉果等威寧本地特色馬鈴薯品種。
2023年,威寧能源公司農業種植工作再次全面鋪開,在所屬光伏場站排查適宜耕種的土地達33000余畝,已規?;虚_展各類糧化作物種植。
截至目前,威寧能源公司在威寧建成“農光互補”電站共計27座,總計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超5.6億元,已基本完成全域糧化作物種植,提供約5萬余人次務工機會,惠及農戶約500戶、帶動增收約500萬元,有效提高了荒山荒地或低產旱地的利用價值,成為助力農民穩定增收、地方與企業的互惠共贏和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助力。
與此同時,湖南省“一村一兆瓦”的“新能源+產業升級”項目也在同步展開。在衡陽市衡南縣三塘鎮大山村、靈官村、南浦村、興隆村,上海能科為每個村提供因地制宜的“新能源+產業升級”規劃,與村合作社通力配合、統一管理,在村民、村委會、學校等村集體建筑上安裝戶用光伏,推動當地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促致富
國家電投在助力鄉村振興中除了“農光互補”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漁光互補”“風光互補”新模式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羊口鎮是百年曬鹽之地,這里的鹽堿地改良一直是個難題。國家電投壽光官臺營子150兆瓦漁光互補發電項目通過廢舊低效鹽田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板下水域養殖魚蝦,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經測算,該項目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2.52億千瓦時,替代標準煤7.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萬噸。
作為魯北鹽堿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壽光官臺營子150兆瓦漁光互補發電項目采用天合光能至尊660瓦超高功率雙面雙玻光伏組件,配置30兆瓦/60兆瓦時獨立儲能系統。通過合理布置光伏板的覆蓋面積,綠色清潔的太陽能光伏板可充分發揮其遮陽作用,抑制藻類繁殖、降低水面溫度,為魚蝦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漁光互補”模式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實現了“漁電雙豐收”。
光伏電站不僅帶來了生態的良性循環,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參考思路。“光儲結合”的模式夯實了發電系統的資源互補性、供電安全性、發電穩定性,緩解了能源供需矛盾,進一步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有效促進養殖戶收入穩定,實現綠電供能、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三豐收”。
此外,在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國家電投旗下上海能科結合當地農牧業特征,量身定制“新能源+”解決方案,助力打造“綠色光伏小鎮”,自主研發的“風光互補”等綠色能源新技術推動了農牧產業綠色升級,帶動農牧民致富跑出“加速度”。
在大力推動農戶用綠電的兩年時間里,上海能科累計發出超30億千瓦時綠電,相當于節約標準煤97萬噸,助力碳減排304萬噸。
冬季供暖是河北重要的民生工程,隨著清潔能源供暖逐步取代傳統燃煤,電力需求與日俱增。結合縣村環境條件、美麗鄉村建設和用能情況,上海能科已為河北省8個市、64個區縣提供戶用光伏服務,特別是清苑、安國、定州、曲陽、南皮、滄縣等縣區幾乎全覆蓋;河北省累計發電量達7.46億千瓦時,若按每戶每月用電300千瓦時計算,上述發電量可供約20萬戶一年用電。
在以新能源技術推動鄉村用能方式向低碳清潔化轉型的同時,不斷提供的“新能源+”解決方案,成為推動鄉村發展、探索新型集體經濟走向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
促振興
科左中旗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革命老區。2021年,在內蒙古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遼市政府提出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推進鄉村治理三項舉措。鄉村振興的東風為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帶來了相關的清潔能源惠民項目。同年,通遼市與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共同打造的國家電投花吐古拉鎮綜合
項目正式啟動。
2022年6月,國家電投花吐古拉鎮綜合智慧能源項目花吐古拉3.174兆瓦農光互補項目調試后,經過66千伏花吐古拉變電站成功并網。這是繼該項目首批50千瓦“自發自用”光伏成功并網后,取得的又一突破。
不僅如此,新建“煤改電”清潔供暖系統每年可為花吐古拉鎮鎮政府和村部節約供暖費和電費28萬元;鎮上原有的村集體牛棚已改造為光伏牛棚,所發電量無償用于牧民飲牛、照明、攪拌飼料等,每年可為村集體節約電費3萬元;新建成的光伏車棚和充電樁可為農牧民節約新能源汽車充電費0.8萬元,助力實現鄉村綠電交通替代;四合屯村道路兩側新安裝的75盞太陽能路燈,每年可為村部節約電費5萬元;花吐古拉嘎查和四合屯村集體通過向項目租賃土地,10年可獲得新能源項目收益300余萬元,收益均作為鄉村振興基金,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公共基礎設施。
如今的花吐古拉,因為綜合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催生出“一光兩用、一地兩用”的富民增收新路徑。“農光一體”的創新型、集成化綜合智慧能源方式,推進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將荒地變肥地,讓農民在不影響庭院種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筆新的經濟收入。
國家電投花吐古拉鎮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是電投能源首批啟動的“紅色百年”特色行動之一,更是國家電投第二批“樣板房”工程,項目共建設8兆瓦分散式風電、11兆瓦分布式光伏及4.968兆瓦戶用光伏,并依托光伏場地打造紅色主題廣場和智慧公園,建設紅色百年標志物和風光無限國家電投品牌宣傳語、光伏車棚、充電樁、智慧路燈、智慧座椅、微風風機、光伏路燈、揭示板及廣場、公園綠化等項目,通過打造鄉村綜合智慧能源服務體系,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