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自然資源治理打一場硬仗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主編 張新安
我國資源約束趨緊和利用粗放并存,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鞏固提升碳匯任務艱巨。“十四五”是保護和發展矛盾的凸顯期,是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的攻堅期,是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的關鍵期,更是落實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的戰略期。自然資源治理要聚焦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等基礎工作,堅決打贏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
要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的系統治理作用,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編制和實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制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國土空間規劃法,構建國土生態安全屏障。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嚴格管控各類國土空間邊界,嚴格占用自然保護區項目審核,細化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對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要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以及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9個重大工程專項規劃,組織實施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推動紅樹林、海草床、濱海鹽沼保護修復,提升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要合理配置自然資源要素,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升清潔能源礦產供給保障,加快鋰、稀土等戰略礦產的勘查開發。加快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科學開發利用地熱能、生物質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促進核電、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要以土地要素配置支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支持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開展能源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深入推進煤炭等能源資源領域供給側改革,降低高碳化石能源結構比例。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探索限制高碳土地利用類型供應。
要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標準控制,嚴控建設項目用地規模。深化“增存掛鉤”機制改革,完善指標核算方法和配套政策,做好閑置土地處置工作,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土地復合利用,減少“高碳”建設用地擴張。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強化無居民海島保護,減少人類活動對海洋自然空間的占用。促進海上風電產業與海洋漁業等融合發展,實現海域空間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地下空間利用效率,加強深部地下空間調查評價,開展CCS地質儲存選址、地下空間地質儲存產權研究。
要完善技術標準與市場規則,提升碳匯綜合支撐能力。組織開展基礎理論、基礎技術方法研究,推動陸海碳匯機制研究、增匯技術開發。開展巖溶增匯及基性、超基性巖礦化固碳關鍵技術研究,加強碳地質儲存技術方法探索與創新。推動有關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長期科學觀測網建設。探索碳匯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深入研究碳匯市場規則,推動更多生態碳匯產品的研發,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碳匯交易良性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