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碳中和 > 動態

    實現碳中和需百萬億級投資 地方應加速細化目標和路線圖

    南方都市報發布時間:2024-08-20 11:35:29  作者:王瑋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8月11日發布,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據悉,《意見》對“全面促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科技創新”“構建完善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體系”進行了全面部署。針對能源、循環經濟等具體領域提出一些量化目標,且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有專家表示,《意見》明確了加速發展的信號目標。“根據之前多個研究機構的預測,實現碳中和未來需要百萬億級的投資。”

      低碳轉型進入攻堅

      地方應發現轉型中新的增長點

      “我國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淘汰了落后產能,優化了產業結構,同時我國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綠色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碳中和研究院教授魯璽也指出,我國經濟正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面臨諸多挑戰。

      他指出,傳統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面臨技術升級、資金投入、市場競爭等多方面的挑戰,部分企業轉型意愿不強、能力不足,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存在陣痛,需防范“未立先破”風險;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局面,一些原材料依賴進口,面臨關鍵礦產保障不足等風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仍占據主體地位,新能源的廣泛應用帶來電網負荷管理、儲能技術提升等技術挑戰,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優化能源結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

      “《意見》的頒布意味著我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已正式進入攻堅階段。”魯璽認為,《意見》提出了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具體任務要求,為“十五五”及今后一段時期的新質生產力與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施工圖。

      “快要進入‘十五五’規劃階段,我們必須提速進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現在我們既受內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復蘇的影響,又有國際上地緣政治緊張、市場動蕩的影響,這都對綠色轉型帶來挑戰。當然,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利好因素,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超常規的增長,因此怎么利用好這些因素,加速轉型,就需要細化部署。因此,頂層設計釋放出這種信號非常重要。馬軍說,“地方肯定會有壓力的,這也要求我們出臺這樣的文件,希望能加以方向性的引導。”

      馬軍也表示,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布局較早,并在電動汽車、光伏產品和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上取得了較多的進展,處于相對有利的態勢。這也是一個啟示,如何發現轉型中新的增長點,抓住機遇,實現更協同、均衡的轉型。

      “在‘十四五’時,一些地方還認為有騰挪空間,并未細化相應目標等。但《意見》的發布釋放出全方位轉型、加速進程的信號,這也要求地方抓緊細化各地目標、路線圖、時間表。”馬軍說。

      未來產業如何布局

      《意見》部署5個領域重點任務

      相較于以往政策,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認為,《意見》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涵蓋區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資源利用、消費模式、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國際合作等不同領域。疊加上半年發布的能源工作部署、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以及近期針對煤電低碳化改造、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的政策性文件,表明我國將全力推進全社會層面的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構建綠色產業生態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魯璽表示,《意見》部署了5個領域的重點任務,對多個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從能源行業來看,這意味著接下來能源行業將面臨加速向清潔、低碳方向轉型的壓力。”魯璽指出,其中《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并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而且還提出了具體的量化工作目標: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

      “能源轉型總的趨勢是‘風光電力’占比會有巨大的提升,可能從10%到80%,裝機容量可能會出現10倍-20倍的提升。”魯璽說。面對這一趨勢,需重點應對風光電力的波峰波谷波動、季節性變化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優化選址以降低極端天氣對基礎設施的風險將成為規劃中的關鍵環節。此外,隨著裝機容量的倍增,未來廢棄設備的高效處理和循環利用也需提前布局,以應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壓力。

      數字化技術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魯璽指出,通過AI技術對氣象變化進行精準預測,可以生成氣象地圖、功率預報以及災害預警,這將有助于解決風光電力波動帶來的挑戰。同時,數字化技術還可以實現對物質流的實時追蹤,從資源開采到廢物處理的全過程管理,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緩解關鍵礦產資源的供應壓力。

      施懿宸也表示,數字化轉型方面,接下里重點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

      另外在工業方面,施懿宸表示,對于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傳統產業,一方面要嚴格控制產能,另一方面要重點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以提高項目的資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對于綠色低碳產業,應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

      環保行業不會萎縮

      將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發展壯大

      《意見》中提到,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這給環保產業帶來利好。但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稱如果污染沒了,是否意味著環保產業也沒了?

      北京朝陽環境集團董事長皮猛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污染不是沒有了,是污染排放標準提高了,對環保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皮猛說,這要求環保企業采取更先進低碳的技術、更清潔高效的處理方式達到全社會減污降碳的目標,要求環保企業在處理污染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能源消耗。

      魯璽也表示,“即便未來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環保產業仍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環保產業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解決污染問題。”魯璽指出,環保行業的范疇更為廣泛,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污染治理,還包括資源的高效利用、生態保護、低碳技術、循環經濟等多方面。他認為,環保行業并不會因為污染的減少而萎縮,反而會因為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而繼續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未來將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馬軍表示,從大的方向講,未來環保產業長期是較積極狀態,但整個機會也是動態變化的。比如碳中和相關行業至少到2050年之前都是需求不斷增加的狀態。根據相應的規劃,2030年之前要大力發展,達峰后的五年預計穩中有降,之后就需要進入深度脫碳進程,減排需求也會愈發加大,一直持續到2040年到2050年之間,規模都是在加大,直到逐漸見頂。

      馬軍表示,《意見》明確了加速發展的信號目標。“根據之前多個研究機構的預測,實現碳中和未來需要百萬億級的投資。”“總體上來講,綠色轉型的需求規模巨大,持續時間也相當長,需要真正對文件中所提到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進行徹底的轉變,這樣才能實現碳中和,完成全面綠色轉型。”馬軍說。

      南方都市報記者 王瑋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