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三周年。據生態環境部消息,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過4.6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近270億元??傮w運行平穩,促進發電企業綠色轉型。碳市場啟動三年來,二氧化碳每噸收盤價由開盤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價歷史最高值曾經超過100元。
我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線,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第二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從可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規??词侨蛞幠W畲蟮奶际袌?。
今年以來,碳市場建設逐步提速。繼1月份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重啟后,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管理提供明確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碳市場已進入第三個履約周期。7月2日,生態環境部就《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碳市場參與企業全部為火力發電企業。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鋁冶煉行業、水泥熟料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指南的征求意見稿,預計今年將有更多成熟行業被引入碳市場。
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過4.6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近270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報 記者 劉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