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業推動ESG管理更加契合全球綠色發展趨勢,更加符合監管和市場對企業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
“ESG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工具和理念,能夠推動能源企業綠色化、系統化、標準化、國際化。”近日,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北京市綠色產業發展促進會名譽會長劉兆彬在2023智慧能源大會上表示,能源企業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其發展往往伴隨著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在此背景下,推動能源企業ESG綠色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中國能源生產量、消費量都是世界第一,2022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已達54.1億噸標準煤,目前,全國能源企業和低碳綠色相關企業已有116萬多家。”劉兆彬表示,在應對氣候極端變化上,中國能源產業面臨著三大挑戰,具體表現為:盡管我國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發展中占比已達15.4%,超過全球平均數14.4%,但是依然需要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我國每萬億元GDP消耗能源數量是美國、日本、德國的1—2倍,能源企業亟待技術升級和設備升級。此外,迫切需要管理理念、方法轉型升級,要把社會責任、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放在企業發展中更重要的位置。
近年來,在“雙碳”目標和能源革命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能源企業將ESG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引。在劉兆彬看來,能源企業推動ESG管理更加契合全球綠色發展趨勢,更加符合監管和市場對企業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
國內外相關案例顯示,推動ESG管理不僅有利于倒逼能源企業完成自身管理體系的建設,還有助于高效識別和控制各類風險,發現經營和發展中的問題。劉兆彬說,“希望我國能源企業扎扎實實地把ESG管理引進來,這樣才能真正綠色低碳發展。”
2023年以來,我國推進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劉兆彬表示,近年來,我國單位能源效率大大提高,單位能耗量大大下降,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依然還有差距。我國當下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氣候危機持續警示、國家政策導向以及投資者關注的共同推動下,能源企業綠色低碳發展,ESG管理是大勢所趨。
“開展ESG管理,有利于我國能源企業接軌國際市場、推動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劉兆彬同時指出,不容忽視的是,推廣ESG管理需要投入成本,那么產出效益在哪里?如果沒有效益,企業能夠做嗎?怎樣把ESG管理低碳、量化,變成市場化、效益化的東西?這些都是國內外共同面對的難點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能源企業可以不作為,要始終在生產過程、銷售過程、消費過程中保持ESG管理的意識和理念。
劉兆彬分析指出,對能源企業來說,ESG不僅是信息披露,更多的是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及經營管理的工具,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要使ESG管理能夠和企業的成本、效益掛鉤,追求企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統一。
劉兆彬指出,ESG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理念,在國內外的推廣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2022年歐盟一項立法調查顯示,全球很多國家在推行ESG信息披露和貸款時,弄虛作假比例高達40%以上,我國也有此類現象。特別明顯的一個現象是,有些能源企業ESG信息披露合格,實際上碳排放指標和廢水、廢氣、廢渣等的排放均不合格。
對此,劉兆彬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能源企業必須披露ESG信息,還要進行第三方的專業審計、驗證、認證、核查,切實推動能源企業綠色低碳發展。二是制定ESG管理標準,同時開展能源企業ESG評價指南。三是實現ESG管理可量化、可追溯、數字化、可查詢、可驗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中國經濟時報 楊秀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