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23碳達峰碳中和會議在山東省煙臺市拉開帷幕。會議由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煙臺市人民政府主辦,煙臺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煙臺黃渤海新區管理委員會、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廣核集團、煙臺眾創核電研發中心承辦,中國能源報社、中國核學會等協辦。
▲2023碳達峰碳中和會議現場圖。
作為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以“智能低碳 引領未來”為主題,聚焦“雙碳”領域新理念、新趨勢、新技術,來自政府機構領導、國際組織及行業協會代表、院士專家、國內外“雙碳”領域知名企業負責人、高校媒體代表等500余位嘉賓出席,共探“雙碳”目標下發展路徑,共襄綠色低碳未來。
會議現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發布首個基于高精度CO?濃度監測的我國碳源匯核校支持系統、中國農業銀行綠色金融研究院發布《邁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金融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發布《海上風電與光伏發展報告》。
“雙碳”行動成效顯著
實現“雙碳”目標,刻不容緩。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視頻致辭中指出,當前全球氣候危機日趨嚴重緊迫,關乎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子孫后代的福祉。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氣溫可能在未來5年內達到歷史新高。
解振華認為,氣候危機不僅帶來人員生命和經濟財產損失,威脅到能源、糧食以及水資源安全,也進一步加劇了南北國家發布的不平衡,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和責任。需要各盡所能、共同合作,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創新。
實現“雙碳”目標緩不得,也急不得。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萬軍在主旨演講時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認為,目前我國CO?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32%,GDP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8%,現實迫切需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平均6.6%的經濟增長,這意味著我國正朝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向前進。
“在踐行‘雙碳’目標方面,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成績顯著。”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在開幕式致辭中作出上述表示。
我國新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國產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份額超60% ,森林覆蓋率超24%……相關數據佐證了龍永圖上述觀點。
減碳成企業內生動力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需要全社會協同合作,共同發力,企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有觀點認為,減碳將為企業發展帶來巨大負擔,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在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戰京濤看來,減碳一方面能為企業節能降本,提質增效;另一方面,能提高企業品牌價值以及整體競爭力。
面對“雙碳”號角,企業如何應對?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發展部部長張洪斌用“不得不為”和“順勢而為”概括回答。
張洪斌進一步解釋,“不得不為”是因為在歐盟“碳關稅”,以及歐盟《新電池法》生效等邊界約束條件下,各行業都會納入整個碳減排戰略行業之內。為應對上述挑戰,企業應“順勢而為”,明確自身碳發展目標,依靠技術進步實現更快減碳。
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路躍兵認為,在“雙碳”征程中,企業主要有三方面工作要做,即制定自身減排減碳策略、產業鏈減碳和新業務減碳。以產業鏈減碳為例,公司著眼于上下游相關企業的減排,對供應商提出綠色低碳要求,從源頭減碳。
“對于企業來說,碳中和這條路最終都要走,還不如現在快速走,大家抱團一起突破,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否則國外的卡脖子工程會很快來臨。”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集團總裁方永新提醒,必須結合公司自身業務優勢去做,要有數字化解決能力,還要積極與業界連接。
當前,隨著“雙碳”目標的進一步推進,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由路徑。企業減碳的動力正由外部壓力轉為內生動力,綠色低碳正在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林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翁文林表示,截至目前,集團在重慶、廣東、廣西、福建、貴州等十余省(市)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逾2億畝,已完成簽約超1.1億畝。未來的目標是為國家可持續經營管理4.5億畝林地資源,每年為國家貢獻5億噸森林碳匯。
萬華化學集團總裁寇光武介紹,萬華化學從源頭加強碳足跡管理,投資建設光伏、風電、核電等項目,實現低碳清潔電力社會增量。根據投資股權占比,集團每年可獲得權益電量324億度電,權益電量與煤炭發電比較,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00萬噸。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山東天瑞重工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永勝提到,磁懸浮動力技術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具備節能、高速、低噪、長壽命等優勢,可形成磁懸浮鼓風機等十幾類節能裝備。目前,公司已經成功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磁懸浮動力裝備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轉變。
煙臺唱響綠色低碳主旋律
實施“雙碳”戰略,是“必答題”而非“選答題”。如何推進“雙碳”目標實現,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決心、眼界和耐力。
山東省委常委、煙臺市委書記江成在致開幕式辭中表示,近年來,煙臺市搶抓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著力打造綠色低碳樣本城市,創造了山東第一的清潔能源裝機總量,發出山東第一度核電和第一度海上風電,煙臺海陽成為全國第一個零碳供暖城市。
連續5年保持空氣質量國家二級以上標準,連續17年完成能耗雙控目標。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占比達到54.3%,占到山東的1/7……一項項數據,見證了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生機勃勃和澎湃動力。
當前,一幅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在黃渤海之濱徐徐打開。
▲2023碳達峰碳中和會議揭牌儀式。
《中國能源報》記者在會議現場注意到,煙臺核電研發中心核環保研究院、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中科華能數字能源實驗室、核電智能裝備設計與系統集成聯合實驗室等4家創新發展機構揭牌成立,共同助力煙臺加速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進。
▲2023碳達峰碳中和會議簽約儀式。
會議當天還舉辦了簽約儀式。煙臺市政府與央企、環境規劃院、省屬企業,區市政府(管委)與央企、科研院所,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了集中簽約。一系列固鏈、補鏈、強鏈的優質企業項目,無疑將為煙臺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綠色低碳高質量,煙臺一直在路上。
未來,煙臺將提速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做好清潔能源加法、煤炭煤電減法兩篇文章,加快建設中國北方清潔能源中心。同時,提速產業發展綠色轉型,推動新一輪“四減四增”,實施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打造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此外,提速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開展智能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全域推進美麗煙臺建設,積極創建長島國家公園,加快推進海陽核能跨區域供熱,以綠色低碳引領高品質生活。
來源:中國能源報 記者 李麗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