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碳中和 > 動態

    率先推動全面綠色轉型,京津冀等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發布

    新京報發布時間:2023-06-30 11:44:20  作者:白華兵

      “長三角的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最高;京津冀在“雙碳”目標和政策及能力建設和保障方面表現最突出;粵港澳則在低碳發展水平方面最具優勢。”

      6月30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發布報告,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新低碳轉型成效進行解讀。

      在這份《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的報告中從低碳發展水平、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四個基礎維度,和區域協同一個附加亮點維度,全面系統地評估了三大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搭建起“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估體系。


    三大重點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綠色和平供圖

      研究課題牽頭人、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經濟發展需要‘火車頭’帶動,‘雙碳’工作的推動也需要引領者”,因此,三大重點區域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碳排量來說對于中國的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都至關重要。”

      構建“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價體系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各地區要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從實際出發推進本地區綠色低碳發展。”同時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要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資深項目主任謝雯雯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表示,“三大區域作為實現‘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應進一步深化引領作用。一方面,通過強化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氣候立法與政策、綠色金融發展等抓手,著力加強各省市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三大區域也要繼續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將氣候行動、低碳轉型與區域重大戰略良性結合,促進共同富裕和區域公平性發展。”

      據介紹,為客觀分析重點區域低碳發展和轉型現狀、環境和潛力,助力各省市找到適合自身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路徑,國家氣候戰略中心與綠色和平合作開展了“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價體系研究。



    區域層級低碳轉型行動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綠色和平供圖

      該研究在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產業與能源結構、碳排放水平、政策規劃及其他低碳發展和轉型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區域層級低碳轉型行動力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由基礎評分項和附加評分項兩部分構成,這兩個評分項下又劃分為一級指標層和表征一級的二級指標層。其中,基礎評分項準由12個一級指標構成;二級指標由48個二級指標構成。附加評分項準則層由區域協同這一項構成,其作為本指標體系的亮點特色,主要展現區域內各地區綠色低碳協同一體化發展水平。

      該研究報告表示,本研究致力于幫助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明確低碳發展和轉型的工作重點,規范引導其落實低碳發展和轉型的行動;為國家和地方的“雙碳”和氣候主管部門了解和評價地區低碳發展和轉型狀況提供依據;并為現狀和潛力各異的三大區域各級地方政府互相借鑒、促進地區間的良性合作競爭提供有益參考,加速推動其成為全國低碳轉型的典范。

      三大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各有“長短”

      評價結果顯示,長三角在區域協同、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方面走在其他區域前面,京津冀在“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方面表現最突出,粵港澳則在低碳發展水平方面最具優勢。此外,三個區域在“雙碳”目標和政策以及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兩項上表現較為接近,而在區域協同、能力建設和保障上表現差異較大。

      研究發現,三大區域盡管同屬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區域,它們在低碳轉型行動力的現狀與潛力上,存在著不同的“長短版”。

      作為中國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和低碳政策試點的重要落腳點,長三角區域在區域協同與低碳產業基礎維度最為領先,這得益于長三角在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等制度和政策協同的積極嘗試,以及三省一市特別是江蘇省良好的綠色低碳產業布局。據統計,江蘇省是目前三大區域中新能源企業總部落戶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數量最多的省份。


    三大區域非化石能源占比。綠色和平供圖

      京津冀區域在“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維度表現最為突出,這特別表現在其最具雄心能源低碳轉型目標和政策之上。研究發現,京津冀設定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目標為三個區域中最高。京津冀還擁有三大區域中最為嚴格的煤炭和煤電控制目標,和“十四五”以來重大項目清單能源項目中最大的低碳投資力度。

      粵港澳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在三大區域中領先,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能源與產業低碳化水平,和其走在全國前列的區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等方面?;浉郯牡膯挝还I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和人均碳排放均為三個地區中最低。香港和澳門能耗總量小、對區域整體影響較小。除去這一因素外,廣東省在能源和產業結構轉型方面也有亮眼表現,該省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2020年達到30%)以及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明顯優于其他兩個區域。

      三大區域也均存在著亟待進一步提升的部分:粵港澳亟須深化基礎設施、產業和市場方面的協同發展;京津冀在科技創新協同、產業低碳化方面和另外兩個區域有一定差距,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仍需進一步優化;長三角總體低碳轉型表現最佳,但在能源低碳化、“雙碳”政策出臺方面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綠色競跑”需兼顧區域協同,促進公平發展

      盡管存在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區域與地方競爭力,三大區域大部分省市都選擇了綠色低碳產業這一熱門賽道,加碼對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持。


    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價維度說明。綠色和平供圖

      柴麒敏表示,“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不只有成本和代價,也是做加法的過程,轉型本身也會為省市和區域帶來更多發展機會、創造新產業發展模式和動能。”三大區域各省市加速布局以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安徽均有亮眼表現,“綠色競跑”呈加速度態勢。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研究發現,目前三大區域各省市均已擁有較為良好的布局基礎: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方面,除江蘇擁有42個制造基地領跑全國外,浙江、廣東、安徽三省均擁有超過20個制造基地,北京、天津、河北也各有超過10個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方面,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以全國約45%的GDP占比,貢獻了全國55.2%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截至2022年底,三大區域中的廣東、浙江和上海包攬了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前三。

      在產業規劃和目標方面,三大區域多省市已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十四五”規劃與行動方案,制定了頗具雄心的產業發展目標。

      該研究報告建議三大區域進一步深化在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作用,繼續在制度與政策創新、綠色產業發展、區域協同和公平性發展等方面率先發力,鍛長板與補短板結合,為全國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益經驗與借鑒。同時,加大對本地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投入力度,激發與加強地方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強化區域協同,促進公平性發展,加強區域中不同地方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既要加強基礎設施、產業鏈與市場方面的協同,也要進一步深化標準和制度、法律上的協同,開展區域氣候立法,健全橫向補償機制,以區域內轉移支付等形式縮小區域地區間的經濟、財政差距。

      該研究報告還建議國家加速出臺構建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標評價體系。當前,中國并無完善、統一和權威的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指標評價體系,無法對不同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成效進行評價和比較,這將對區域進一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決心和力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建議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制訂并出臺一套全面、權威的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指標評價體系,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與制度創新,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和區域重大戰略。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