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2020年正式向全球提出“雙碳”目標至今,三年的時間中,綠碳發展已經滲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這三年我國的綠碳發展成果如何?中國企業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又實現了哪些創新與引領?6月11日—14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的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下稱“碳博會”)正在向全球一一展示。
在首屆碳博會上,國內有近600企業參展,千余項綠碳技術和科研報告發布,六大國有銀行以及長三角多家城商行均以大展位亮相發布綠色金融之路;畢馬威、安永、普法永道等全球咨詢巨頭則在碳博會上獻計獻策;國電集團、臨港集團等一批能源巨頭展示著各自的綠色科技成果;更有不少企業在碳博會上對接洽談生意及進行融資發布……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月11日的開幕儀式上,長三角碳中和產學研聯盟正式對外發布《上海低碳倡議宣言》,指出要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共同形成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企業和各類社會組織主動承擔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在生產運營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此外,倡議宣言還向全球宣告了中國踐行“雙碳”目標的決心:“推廣踐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共同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并將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開幕日——6月11日定為‘世界低碳日’。依托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共享低碳發展寶貴經驗和智慧,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而共同努力!”
綠色金融大行其道
6月11日,《華夏時報》記者在實地探館中發現,銀行作為綠色金融的“主力軍”,占據了更大的展位,中農中建交以及郵儲銀行六大國有銀行均設置了大面積展臺,各自介紹多年來在綠色金融領域耕耘的成果;另外如浦發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商行等總部在長三角的銀行也同樣在碳博會上現身。
“金融必須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作用,在應對氣候變化、支持綠色低碳轉型中勇擔使命,立足上海主場、放眼全球市場,持續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在開幕式上表示。
據交通銀行行長劉珺透露,交行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綠色信貸余額超7300億元;截至4月末,累計發行綠色金融債券1100億元;產品創新上,發行了全國首單以國家新能源補貼作為底層資產的資產支持票據,創設首款ESG債券指數和長三角區域ESG主題債券指數,支持交付首批使用國內商業化生產SAF燃料的飛機等。
“交行已經攜手上海市工商聯、市貿促會與中國商飛、寶武集團、上海電氣、申能集團、申通集團、普洛斯新能源、液化空氣公司、巴斯夫中國共同啟動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全球伙伴計劃;此外,交行還與法國巴黎銀行在集團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綠色金融專委會建設工作。同時應構建國際合作可落地的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為跨境投融資活動提供便利,助力破解碳關稅壁壘等制約性因素。”劉珺稱。
而在保險行業,中國太保集團旗下也在首屆碳博會上圍繞碳普惠、服務清潔能源、助力綠色交通、踐行大型活動碳中和、推進減污降碳、保護生態環境、金融企業低碳運行等方面展示了綠色保險領域的實踐成果。其中,太保碳普惠平臺、金融企業低碳運行、大型活動碳中和綜合解決方案等均是首次亮相。
“中國太保綠色保險業務已遍及全國,在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加快低碳經濟轉型等方面已推出超過120款保險產品,綠色投資已超1500億元。今年2月,中國太保與中金公司簽署了目標募集規模達100億的綠碳科技基金合作協議,并同步發布了首份《應對氣候變化報告》,向社會全面展示了太保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表達了面向未來的決心與承諾。”在6月11日碳博會綠色金融平行論壇上,太保集團總裁傅帆表示。
報告成果紛紛出爐
如果說綠色金融是銀行、保險業的重頭戲,那么科技創新成果的發布則在本屆碳博會上大放異彩。
6月12日,在低碳服務展區,作為外資機構的奧雅納正式推出“C0-CREATE零碳共創服務”體系。
“可持續發展是奧雅納設計的核心,我們憑借C0-CREATE零碳共創服務體系,通過氣候變化和韌性城市解決方案(Climate Resilience)、可持續一體化設計解決方案(Eco-design Advisory)及零碳建筑數字化解決方案(Technical Excellence),以專業所長和多元思維,致力于與客戶及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綠色、高品質項目,助力城市綠色升級、低碳發展。”奧雅納院士、東亞區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服務負責人鄭世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此前一日,奧雅納與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聚焦低碳規劃、綠色建筑、智慧能源管理、新能源開發應用、環境保護與碳匯等方向,開展聯合課題研究與技術交流合作,打造低碳工程,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攜手美國KPF建筑師事務所及建筑媒體建日筑聞,舉辦“綠色校園”沙龍,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上海紐約大學前灘新校園項目為案例,就綠色校園設計、基地韌性開發及可持續建筑實踐等話題進行分享和探討。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已納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奧雅納深耕中國市場數十年,始終致力于推動國內建筑與環境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交流和進步,通過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來應對氣候變化在不同領域的挑戰,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奧雅納董事、中國內地負責人張志強受訪時稱。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也成為本屆碳博會上關注的焦點,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歐洲是除中國外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歐洲是中國汽車產業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6月12日,畢馬威中國與畢馬威歐洲成員所聯合推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筑夢歐洲》這一行業深度報告,在碳博會正式發布。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在報告發布會上稱,綠色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中國也提出了“雙碳”目標,新能源汽車對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突破臨界點,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8年的211萬輛增加到2022年的1044萬輛,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提升至13%。
“歐洲發展低碳經濟信心堅定,對交通領域的碳減排格外重視,歐盟于2023年正式通過《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藍圖。歐洲日益廣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進入,有助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 畢馬威中國海外投資并購交易咨詢主管合伙人李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報告顯示,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預測,到2030年,歐洲每5輛汽車中就有3輛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60%,遠超全球26%的滲透率。中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出口量占全部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近半。2021年歐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區域,2022年中國對歐洲新能源汽車出口持續領先其他區域。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品質持續提升,高性價比贏得歐洲消費者青睞。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出口均價為3萬美元/臺,高于新能源汽車整體出口均價。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歐洲投資已基本覆蓋全產業鏈,其中由于中國在動力電池上多年積聚的優勢,圍繞動力電池產業鏈所展開的并購交易及綠地投資是中企在歐洲投資布局的主力??焖侔l展的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持續深耕歐洲市場,仍需面對諸如市場門檻較高、歐洲當地法律法規的變化,構建品牌認知度等一系列挑戰。”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Norbert Meyring(諾伯特)對本報記者表示。
商業融資洽談火熱
《華夏時報》記者在碳博會現場看到,一個專為各類參會機構提供商務合作洽談的區域坐滿了機構負責人,各方均在趕搶時間談合作。
“每個主題面對面客戶商務洽談只有半小時,就會有新的企業進來談新的合作,所以半個小時是雙方初步接觸,碳博會給我們提供了招商和投資的平臺,后續的深入合作則在會后深入推進。”一家長三角地區的開發區參展負責人余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與此同時,也有綠碳企業在碳博會上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多家國內知名投資機構踴躍參與。6月11日,一家名為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箱箱共用”)借碳博會平臺正式宣布完成D輪融資。
記者了解到,箱箱共用的D輪融資由中關村發展集團旗下中關村科技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領投,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司南園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跟投,本輪融資采取“股權+債權”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融資2億元。
“本輪融資資金將用于進一步拓寬行業應用場景,加大全產業鏈數字化和平臺化建設,完善覆蓋全國的循環運營網絡,為產業集中度高、成熟度高、環境治理壓力大的重點細分行業提供綠色化、智能化的包裝循環服務,為制造業ESG和可持續發展助力。”箱箱共用創始人兼CEO廖清新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而中關村科技租賃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中諾基金董事何融峰受訪時表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單一的技術創新不足以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只有通過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的有機結合,由專業的研發企業和專業的金融資本同頻共振,才能形成多元場景解決方案。中關村科技租賃與箱箱共用雙方合作既是以金融創新推動循環包裝產業變革的探索實踐,也是在產融結合支持零碳循環方面的積極探索,推動中國零碳循環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廖清新透露,中國是全球產業規模最大、工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中心。為制造業構建工業包裝大循環體系,離不開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平臺化的產業支撐,也離不開循環包裝先進產能建設、循環運營網絡的建設、包裝資產池的投放以及配套物流、倉儲、物聯網和數字化全方位的配套和建設,如果將我國全社會的工業物流包裝從一次性改造為循環與共用,至少需要投入5萬億元的新增投資,這必將是一個資本與產業共舞的新賽道和新舞臺。
來源:華夏時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