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中國能源報》社、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1能源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會議以“傳承百年紅色基因 助推綠色轉型發展”為主題,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探討能源轉型發展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董事長劉建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以及來自能源行業權威組織、重量級能源企業、媒體機構的100名代表現場參會,線上參會人數超過200萬人次。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轉型,離不開創新發展、勇于爭先的企業先鋒。為推廣典型,論壇期間發布了“能源創新先鋒企業”“能源高質量發展典型項目”“能源故事視頻作品”三批案例?,F場還舉行了助力“雙碳”目標意見建議征集活動上線儀式,將由《中國能源報》社、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聯合征集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好建議、好舉措,以及在落實“雙碳”目標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
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堅實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重大。杜祥琬指出,“雙碳”目標引領我國及時實施低碳轉型,以低碳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倒逼產業結構調整,抑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沖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進步,拉動巨量的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尤其是在煤炭消耗量較大的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可使我國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以更綠色和高效的方式保障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
目前,我國已具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礎,“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我們的資源基礎豐厚?!倍畔殓J為,只講“富煤、缺油、少氣”,并不能準確描述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這是一個影響我國能源政策、能源戰略的重大問題。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1/10。
史玉波用數據進一步說明:“十三五”期間,我國以年均低于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至56.8%,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截至2020年底,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增至10.83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接近50%,建立起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澳茉崔D型發展成就斐然,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廣大人民福祉打下堅實基礎?!?/p>
低碳轉型具有長期艱巨性
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我國能源發展也面臨不少考驗。
杜祥琬提出,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對高碳發展路徑依賴慣性較大等問題,均是需要克服的現實困難?!霸诋斍跋M水平下,能耗降 1%,可相應減少 0.5億噸標準煤消費,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p>
鄒才能認為,油氣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需要關注?!耙窠⑹?、天然氣工業一樣,布局建立'碳工業',將碳捕集、碳運輸、碳驅油、碳埋藏、碳轉化、碳金融等作為一個全產業來利用?!?/p>
在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長桑樹勛看來,煤炭是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所在?!澳茉刺娲M一步加快,不但要求煤炭占比下降,消費量也要下降。作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煤炭行業平穩有序、公正合理轉型發展均面臨挑戰,需要頂層設計、政策法律、財政金融等支持?!?/p>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稱,在多重目標疊加下,我國將形成“經濟-能源-環境”三者同步重大調整的局面,即同步實現“新發展格局-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碳達峰、碳中和”。目前存在能源行業傳統發展模式與“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日益提高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新矛盾,值得關注。
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這場大考,與會專家紛紛提出建議。
“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提供電和氫、熱和冷,是我國可以掌控的、更經濟安全的電源??砂l展智能電網、儲能、分布式能源等,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重視核電作出的新貢獻,在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利用地熱、工業余熱等,2030年前實現散燒煤全部替代?!倍畔殓Q。
鄒才能提出,當前,新能源科技革命成為能源轉型的新機遇,需要加快創建自立自強的能源科技體系。同時,加大煤炭清潔化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大力創新老油氣田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驅油與埋藏等核心技術,更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魯剛表示,實現“經濟-能源-環境”關系協調,需立足新發展格局、培育現代能源經濟,形成低碳電力產業發展引導政策,著力自主技術創新扶持;加強“雙碳”路徑頂層設計,貫通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多方主體的責任鏈條;全面建立完善市場機制,提升能源治理水平,引導社會各界提升對綠色價值的全面認識。
“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高質量發展這一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強化新聞報道的軟實力,為能源行業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輿論引導和支持,以推動能源產業發展硬實力量質齊升?!眲⒔直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