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向珊)歲月不居,春秋代序。時間的列車,駛入了又一個春日的站臺。
三峽人不會忘記,三年前的今天——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要求“三峽集團要發揮好應有作用,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
為什么總書記會點名三峽集團?
“因為三峽集團積累了大量治理長江、管理長江的經驗,最了解長江的脾氣、稟性、功能、特點。”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峰說。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深深期許,重若千鈞。
生于斯、長于斯,心系長江。三峽集團正全力以赴踐行新時代新使命。
從千頭萬緒到思路清晰,從試點先行到全江鋪開,從勾勒藍圖到卓有成效……三年來,三峽集團牢記囑托,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和相關部委的全力指導下,長江大保護投資規模超出預期、業務布局全面拓展、試點城市成效顯著、共抓格局持續深化、“三峽模式”推陳出新。
治水答卷可圈可點
“朋友圈”越來越大
▲湖北武漢蔡甸清水入江項目建設形象 攝影:湯偉
陽春三月,湖北武漢紅旗湖生態凈化工程現場,上百名工人在寬闊的水面上“春耕”——將水植分成一股一股,插入湖底,兩個月后,這里將建成一片110多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30日,安徽省無為市傳出喜訊:長江環保集團牽頭中標無為市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PPP項目二期工程。同日,1000多公里外的長江上游又傳喜訊,長江環保集團與川渝高竹新區、重慶水務集團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次日,江西九江十里河超大直徑污水管道修復攻克技術難關,順利實現通水,九江兩河流域管網修復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
▲江西九江芳蘭區域污水處理綜合治理一期工程(九江市芳蘭污水處理廠) 攝影:湯偉
積跬步,致千里。
三年來,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累計落地投資超過1400億元,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110萬噸,管網長度2.05萬公里,直接服務城鎮面積1.89萬平方公里,惠及人口2470萬人。
三年來,三峽集團與各級地方政府累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20份,實現長江經濟帶11省市業務全覆蓋。
三年來,三峽集團通過組建長江環保集團,發起設立中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籌建長江生態環境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設立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成立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搭建起五大業務協同平臺,逐步全面規范運轉。
▲安徽蕪湖十里江灣人民公園 攝影:毛翔春
“我們提出了清潔能源和長江生態環保‘兩翼齊飛’的發展思路。”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好應有作用’是三峽集團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也是拓展新領域、培育新動能、實現新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母親河”頑疾漸愈
氣色向好
▲湖南岳陽東風湖全景 攝影:湯偉
2018年1月16日,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籌部署,三峽集團以城鎮污水治理為切入點,選取湖北宜昌、湖南岳陽、江西九江、安徽蕪湖4個城市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先行先試。
城鎮污水究竟怎么治?
總書記指明了方向:“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
通過深入調研和本底調查,三峽人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提出了以“一城一策”“廠網河(湖)岸一體”、“泥水并重”等為核心要義的163字系統治水方案。
行走長江沿線,城市管網系統提質增效、生態環境改善正在悄然發生。
▲湖北宜昌猇亭項目 攝影:湯偉
在湖北宜昌,主城區污水廠網、生態水網“兩網共建”項目全面啟動,水務智慧化綜合管控體系已經建立;曾經雜草叢生的猇亭段織布街江灘,如今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在湖南岳陽,新建道路主管網 57.7 公里,典型小區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5%;城市內湖東風湖,通過轄區污水處理廠、雨污管網、湖泊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廠-網-湖”聯動措施,已成為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風景線”。
在江西九江,新建及改造管網約320公里,典型小區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0%;十里河“黑臭”消除,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河”。
在安徽蕪湖,“廠網一體”“城鄉一體”“建管一體”得到積極踐行,城東、城南、朱家橋污水處理廠相繼投產,中心城區污水管網長度增至993 公里,修復改造老舊管網約1000公里,城區污水直排大幅減少。
“要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深刻闡明了修復長江生態需要正確把握的重大問題。
在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2021年度工作會上,雷鳴山堅定表示:“我們將在城鎮污水治理兼顧水環境綜合治理基礎上,統籌‘五水共治’和岸線治理。”
▲安徽蕪湖江東水生態公園 攝影:朱志剛
安徽蕪湖“新晉網紅”江東水生態公園,是一座用污水廠尾水“養”出來的人工濕地,每天接收毗鄰的朱家橋污水處理廠的4萬噸尾水,經過深層生態凈化,水質進一步提升,水流最終匯入蕪湖板城垾和保興垾,為城市內河提供源頭活水,改善城市水環境。
“江東水生態公園以探索廠網河湖岸一體、水環境治理為重點,統籌水安全保障、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打造和水文化傳承,構建了健康的水循環體系。”長江環保集團安徽省區域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浩說。
“三峽模式”卓見成效
推陳出新
▲長三角示范區環元蕩岸線貫通示范段元蕩橋項目(示范段景觀提升工程) 攝影:毛翔春
“1號粗格柵巡檢正常。”江西九江鶴問湖污水廠調度室內,運維人員在電腦端收到外勤發來的巡檢消息,一段文字加一張圖片。
2020年12月30日,三峽集團首個智慧水務平臺在鶴問湖污水廠正式投運,運維人員輕點鼠標便可抓取污水廠內466條監測數據,僅用數秒就能完成對進出水、各工藝段指標及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
隨著共抓長江大保護業務布局全面鋪開,三峽集團積極深化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聯合設計方開發智慧水務平臺,構建“流域-城市-項目”三級水務管控體系,實現“數字資產可視化,管理空間網格化、管理對象定量化,管控過程智能化”,用智慧大腦為城鎮污水治理賦能。
價格機制是城鎮污水處理的“牛鼻子”,推動污水處理價格機制改革,是共抓長江大保護開展“六新探索”的重要任務之一。
2020年8月,長江環保集團與江蘇鎮江市政府簽署污水處理市場化價格機制改革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將按照“覆蓋成本、合理盈利、健全激勵、計量收費、差別化收費”的原則,共同推動形成有利于鎮江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價格政策體系。遵循“誰污染,誰付費”原則,探索研究鎮江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使污水處理費收入與污水處理服務費支出大體相當,最終形成污染、排污主體承擔付費責任的市場化動態調整機制。
這是三峽集團推進城鎮污水治理的又一項重大突破,標志著鎮江市水環境治理逐步進入市場化運作新階段,在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價格機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不忘初心者進,改革創新者強。共抓長江大保護“三峽模式”也在落地見效中得到深化細化、創新拓展。
▲重慶巫山官家溪水環境整治 攝影:高峰
當前,基于多數城市水環境運營現狀,廠網河湖子系統以實現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全環節覆蓋為目標,注重市政、水利、生態、環境等多專業、多領域協同融合的“水管家”模式正在探索形成。
4月12日,武漢市三峽光谷水環境投資有限公司牽頭中標東湖高新區13座雨、污水設施運行服務項目,標志著該公司正式承接東湖高新區存量水務設施運維工作。長江環保集團與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合作模式,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統籌支付、統一監管、統一驗收、統一運維,成為高新區的城市“水管家”。
▲江蘇南京六合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朱東村 資料圖片
“‘水管家’能診斷城市水環境根本問題,提出系統解決方案,從規劃設計,到建設運營,全周期統籌實施,切實為地方政府解決水環境治理問題。”長江環保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殿常說。
時間是書寫者,歷史是見證人。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三峽集團的新使命新任務,為三峽集團開辟了新的更加廣闊的戰略發展空間。“十四五”期間,三峽集團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篤定前行,持續探索清潔能源與長江生態環保有機結合的新機制,同步推進“城市綠色綜合能源管家”和“水管家”雙模式,以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快馬加鞭,征戰新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