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氫能技術研究上,還是在產業布局和應用示范方面,京津冀三地都走在了全國前列。”近日,在第二屆北京氫能產業大會暨京津冀氫能產業發展對話大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二級巡視員張宇航說,未來,京津冀三地將通過統籌政策、強化產業鏈協同、優化區域配套半徑,構建氫能全產業鏈,推動京津冀成為國內領先的氫能發展示范區。
實現從“1”到“10”的突破
“發展氫能產業是京津冀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打造經濟增長點重要的戰略選擇。”張宇航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是我國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的策源地,自2008年奧運會起,持續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示范應用,經過近二十年的技術研發和企業孵化培育,至今已基本掌握氫能產業體系各技術路線主要環節的關鍵技術。特別是在重大活動和工程方面,京津冀地區積累了豐富的示范經驗。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1000多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參與了交通服務保障,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示范項目。同時,還推動氫能叉車、液氫供應與重卡示范等多項應用場景的實施。截至今年7月底,三地已累計推廣了5799輛燃料電池汽車。
北京市大力發展氫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了“含綠量”,減少了“含碳量”。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介紹,在技術創新方面,大功率自主化燃料電池發動機、車載高壓儲氫系統、低溫液氫儲供系統、民用氫液化裝備等行業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在示范推廣方面,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近3397輛,提前一年完成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四年推廣任務;在產業布局方面,以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為代表的重點區域形成了特色發展模式與產業集聚效應,國氫科技、億華通等220多家氫能領域創新企業和機構集聚落地。
“總體來看,北京市氫能產業已初步完成從源頭技術創新到產業化應用的試點探索,基本實現了氫能產業‘從1到10’的突破。”許心超說。
為全國提供示范
如何進一步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規?;l展?據張宇航介紹,京津冀三地有著明確的分工定位:北京聚集了豐富的研發資源和應用場景,將打造氫能科技創新引領區,重點攻關核心技術,推動交通及工業領域應用;天津在氫能檢測和港口物流方面具有優勢,將打造氫能示范服務先行區,建設氫燃料電池車輛測試和試驗基地;河北憑借其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具備大規模綠氫制取的潛力,打造氫能產業供給核心區,布局一批氫儲運、燃料電池整車及配套、氫能軌道交通技術應用及裝備制造項目,推廣綠氫應用。
“三地還將規劃氫能產業廊道,利用京張承和京保石兩條廊道,構建制氫、輸氫及裝備制造的產業集群,形成北部綠氫制備和南部高端裝備制造的產業帶。”張宇航透露,今后,京津冀將實施一系列重大氫能示范工程,包括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牽引車和貨運車的分階段替換,建設“氫能-智能網聯-北斗定位”三合一的創新應用場景,并構建區域協同、綠色安全的氫能供應保障體系。此外,在發電、供熱、冶金等多個領域的全場景示范應用上也將持續探索。
許心超說:“未來,北京將繼續推動氫能技術創新、場景應用和國際合作,進一步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助力氫能產業的跨區域、集群化發展,為全國的能源轉型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引領作用。”
發起聯盟倡議
如何充分發揮出京津冀三地氫能產業目標一致、資源互補、企業集聚的優勢,從而實現跨區域、集群化、協同化發展?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本次大會上,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會同京津冀地區氫能領軍企業、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聯合發起“京津冀氫能產業聯盟”倡議。
“在京津冀三地各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聯盟將全面整合產、學、研、金、服、用優勢資源,立足三地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布局,重點支撐京津冀氫能規劃出臺、政策標準打通、機制措施落地、產業體系建設、應用場景開放等工作,服務重點承載區、重點產業主體間的對接合作與項目落地,從而促進京津冀氫能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秘書長盧琛鈺說。
值得注意的是,氫內燃機正成為當下氫能技術應用中的一個重要方向,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氫內燃機技術創新與應用專委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在大會上揭牌,標志著京津冀地區在推動氫內燃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氫內燃機可借用傳統內燃機的技術基礎和生產基礎,90%以上的零部件可以直接續用,總成本與傳統內燃機相當。尤其是氫內燃機的成本顯著低于燃料電池系統,批量生產后,氫內燃機成本與傳統燃油發動機基本接近或略高15%。”據該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柏剛介紹,使用氫內燃機可以達到很高的效率、超低的排放、極低的價格,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
“專委會將匯聚行業資源,促進技術合作,推動形成氫內燃機領域的技術標準和產業鏈生態,助力京津冀乃至全國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盧琛鈺說。
中國能源報記者 張勝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