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氫能是實現多領域深度清潔脫碳的重要載體,如今已廣泛應用于交通、工業、建筑、電力、農業等多個方面。同時,發展氫能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恰逢全球“氫能日”,10月8日,以“雙碳潮涌 綠水氫山”為主題的2024上海·國際氫能高峰論壇在上??茖W會堂盛大開幕,發布氫能創新業態、科普氫能產業知識,推動氫能產業生態健康持續發展,加強國際氫能產業界的合作與交流。本次論壇由上海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促進中心主辦,上海綠地經濟城、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平臺協辦,并獲得上海市科協、上海市農委、山東省工信廳、上海青浦區政府、上海市農科院、佛山市科協等政府及行業協會的指導。
氫能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堿水制氫、pem制氫、高壓氣態儲氫……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不斷涌現新的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核心技術加速攻關,應用市場不斷優化,為高質量發展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強勁動力。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政府陸續推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相關政策。2024年3月,氫能首次作為前沿新興產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上海作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橋頭堡”,不僅印發了《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明確提出要打造氫能領域的龍頭企業和世界一流的技術創新中心,還啟動了國際氫能谷建設,致力于推動氫能制、儲、運、用等產業鏈發展。目前,上海及周邊長三角地區氫能龍頭企業云集,已形成涵蓋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全產業生態鏈。
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焰峰博士
會上,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與黃河科創聯盟氫能專委會聯合發表了“長三角黃河流域2024合作共識”,未來雙方將在氫能生產要素、前沿技術、氫能碳資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更為深度的合作,共促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氫能產業發展邁向新征程。“長三角具有氫能前沿性技術聚集優勢,黃河流域具有廣闊市場空間,雙方將基于各自優勢,推動兩大流域地區資源、技術、人才、產業等資源要素順暢流動,積極挖掘多產業的氫能碳資產價值,確保長三角和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表示。
氫能產業標準化是鞏固市場秩序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有力工具。本次論壇還正式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氫能換罐地方標準和富氫水稻團體標準工作組。這兩項創新氫能標準工作的啟動,將為氫能產業往更多場景、更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探索氫能多元應用 點亮“零碳”供能之路
西安交通大學管曉宏院士
氫有多種制備方式且在地球上分布廣泛,因此氫儲能技術值得關注。主論壇上,在報告中指出,“我們可以用電解水或光催化的方式把水里的氫分離出來,再通過常溫差壓富氫液體化合物或者管道、油罐車等石油化工基礎設施運送氫。”在他看來,能源電力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利用氫燃料電池可實現邊發電邊放熱,而氫燃燒的產物——水還可再次用來制氫,這是一個零污染排放、零碳排放、水到水循環存儲和利用綠色能源的過程。“氫賦能的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統,將可能深度改變能源結構,為未來的分布式數據中心、高速通信站點提供零碳能源,實現以綠色分布市場為標志的能源革命。”
山東省科協主席凌文院士
詳細介紹了“氫進萬家”示范工程從政策啟動到項目落地的情況,他強調,“氫進萬家”是就制氫、儲氫、輸氫、加氫、用氫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模式。要把“氫進萬家”做成一個全球覆蓋面最全、規模最大的一個氫能的綜合示范工程。
本次論壇還設置兩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氫能可持續發展論壇”、“氫農業”,匯聚多位業內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氫能向更多產業領域、更廣闊應用場景、更高價值體系的推進。
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
“十五”期間,電動汽車“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提出。如今,隨著新能源技術日趨成熟并推向市場,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下一步在哪里?表示,在“雙碳”目標下,推動國內商用車零排放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實現商用車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氫能這個產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能源,但它又不是一次能源。”余卓平認為,合理配置氫電復合電源是未來商用車電動化的主趨勢,可以更有效發揮兩種電源的優勢。
在農業領域,氫能獨特的生物學效應和環保性又為農業帶來了諸多益處。上海人大代表、草莓姑娘周瑜表示:“使用富氫水灌溉,提高了草莓的品質和甜度,與品牌結合后,增加了畝產收入,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上海人大代表、草莓姑娘周瑜表示:“2018年來,我區成功引進液化空氣集團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的氫水稻、氫草莓和氫藍莓示范基地。4年多實踐證明,富氫水灌溉能增加這些農產品的產量,大米產量及品質,實打實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了賣稻谷向賣大米賣品牌的完美進步。今年天氣異常,入秋以來上海臺風頻發,上海青浦氫水稻基本沒有倒伏現象,這與氫氣能促進根系發育以及提高抓土力有密切的關系。”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在氫能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當下,2024上海·國際氫能高峰論壇的舉辦為行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能源的更迭,帶來的不僅僅是產業變革與發展機遇,更是一個更安全、更綠色的未來。
來源:上??茀f攝影:趙仲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