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一種清潔、高效、可持續的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多樣、適應大范圍儲能、應用場景豐富、能量密度大等多種優勢,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調研分析,安徽省目前已經基本構建“制-儲-運-加-用”的氫能產業鏈,同時也擁有較為豐富的氫能資源,但也面臨著綠氫比重較低、產業頂層設計不足、集群效應不明顯和相關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等問題。加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是安徽省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轉型、促進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布局,是超前布局先導產業、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現狀
(一)安徽省氫能資源較為豐富
安徽省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基礎較好,焦化、氯堿、石化、化肥等行業副產氫氣利用具有較大空間。同時可為燃料電池催化劑提供鉑、鈀等高純度貴金屬原料。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2744萬千瓦。根據安徽省可再生資源普查結果,皖北、合肥、滁州和六安等地光伏、風電建設條件較好,是全省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重點地區,具備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潛力。
(二)安徽省基本構建“制-儲-運-加-用”的氫能產業鏈
安徽省氫能制備儲運、氫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設施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持續進步,氫能示范應用逐步落地,氫能“制-儲-運-加-用”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三)氫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
六安市、銅陵市、馬鞍山市、蕪湖市、滁州市已合計建成7座加氫站,同時合肥市、蕪湖市、六安市、淮北市目前在建6座加氫站。皖能集團擬在合肥建設4座綜合能源港,其中龍塘、下塘站在2022年底建成投運。蕪湖、馬鞍山、六安已有氫能源公交車投入示范運營,合肥及銅陵將氫能源公交車示范應用列入計劃。
(四)重視政策支撐,加強頂層設計
2022年3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燃料電池汽車規模達到3500輛,建成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達到45座。力爭燃料電池系統產能達到10000臺/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0輛/年,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達到500億元。到2030年末,全省燃料電池汽車規模達到18000輛,建成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超過120座。燃料電池系統產能超過30000臺/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超過20000輛/年,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力爭達到1200億元。
同時全省各地也開展氫能產業規劃頂層設計。六安市印發實施了《六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支持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意見》,并出臺了《六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安慶市編制的安慶市“十四五”綜合能源發展規劃,其中含有氫能規劃專篇。合肥市正在完善《合肥市氫能產業發展工作計劃(2022—2023年)》,并編制了《2022年合肥市氫能產業發展重點工作任務清單》,通過分解年度目標任務,按月統籌推進重點工作落實。銅陵市委托同濟大學編制銅陵氫產業發展規劃和應用規劃,并于2020年4月底在全省首先發布《銅陵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阜陽市已出臺《阜陽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印發阜陽市太陽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的通知》《關于印發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和推廣應用若干政策的通知》《阜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阜陽市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通知》等多項指導氫能產業發展的文件。蕪湖市制定并印發《蕪湖市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加強和規范汽車加氫站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在參照先發地區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蕪湖市區加氫站布點規劃(2021—2035年)》。滁州市謀劃編制《滁州市氫能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試行)》《滁州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細則(試行)》《滁州市加氫站建設管理規范(試行)》等政策文件?;幢笔绣∠h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關于加快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編制了《濉溪縣氫能產業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0年)》。
二、安徽省氫能產業面臨的挑戰
一是氫能利用效率偏低,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高。六安兆瓦級氫能示范項目驗證表明,當前技術條件下,由電解水制氫存儲再通過燃料電池發電的效率約為25%,即每輸入4度電產生1度電,系統效率偏低。安徽省可再生能源雖然發展迅猛,但目前仍可全額消納,無棄電。新能源平價上網電價為0.3844元/千瓦時,若用于制氫,則所制取氫氣成本過高。而化工產氫雖然成本較低,但生產過程碳排放等同于直接將燃料燃燒,與發展氫能原有的脫碳思路不一致。
二是統籌發展力度不足,集群效應尚不明顯。安徽省具有較為豐富的科教資源,科研機構和技術企業在氫能利用上開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技術路線各異,未能形成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攻關的合力,產學研銜接不足,科研優勢對產業鏈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不夠明顯;項目布局多以市為單元獨立發展,部分城市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與省內其他城市還未能形成產業集群,省內城市間氫能政策關聯程度較低,產業分布不均衡,缺乏整體協同,沒有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集群效應;產業協作、上下游配套方面還未形成緊密的合作體系,需進一步建強產業鏈、做大產業群。
三是相關政策支持有待完善。我國雖將氫氣納入能源范疇,目前氫氣作為?;饭芾淼姆梢幎ㄉ形锤淖?,并且不允許在化工園區外建設電解水制氫等綠氫生產項目和制氫加氫一體站。安徽目前仍然沿用舊有的管理規定,將氫能一概納入?;返墓芾矸懂?,電解水制氫項目和制氫加氫一體站均要求建設在化工園區內,這為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帶來了阻礙。此外,作為新興產業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各部門管理責任尚不明晰,氫能相關項目在立項、審批、實施和運營等相關環節都存在障礙,需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提升管理效能。同時安徽省尚未擁有能夠適用于制氫加氫一體站安全技術規范的省級地方標準。在2023年8月,廣東省正式發布了省級地方標準——《制氫加氫一體站安全技術規范》(DB44/T 2440-2023),于2023年11月30日開始實施。制氫加氫一體站安全技術規范的落地實施,既為政府部門的安全監管提供了科學依據,又為建設運營企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指導。
三、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建議
(一)構建產業創新體系
充分考慮安徽省的產業基礎、區域條件等因素,結合氫能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市場前景,深化對口合作、區域合作,主動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南京都市圈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在機制借鑒、創業創新、園區共建、人才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以協同創新為視角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強化與南京、蕪湖、滁州等周邊城市的合作創新,形成創新發展合力,共建研究-研發-應用創新鏈和產業創新中心,聯合打造創新都市圈和科創共同體。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動全省及周邊區域氫能產業協同發展。聚焦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重大項目引進為抓手,吸引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落戶安徽,實現建鏈、補鏈、強鏈與擴鏈,逐步構建堅強的氫能產業鏈,形成集聚發展優勢。
(二)培育氫能配套產業
支持合肥市、六安市、蕪湖市、銅陵市、滁州市、淮北市、阜陽市等地共建燃料電池城市群示范應用,充分發揮安徽省在上游制氫、中游儲運的先天優勢,打造國家氫能走廊的重要節點,連點成線,構建分布式供氫網絡,聯通長三角周邊城市。以建設燃料電池城市群示范應用為契機,把燃料電池產業作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振興先導性產業進行培育、支持和推動。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聚焦關鍵組件制備工藝,不斷提升燃料電池產業化能力。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布局燃料電池產業,吸引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等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部件的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入駐,圍繞氫氣供應系統、空氣供應系統、熱管理系統、DC/DC變換器、驅動電機、閥件等關鍵零部件,積極對接國內外先進技術團隊和企業。全力開展燃料電池產品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規?;_發生產,推動形成燃料電池研發與產業化“重大新興產業專項-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梯次推進的格局,將燃料電池產業培育成對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新興產業。同時利用安徽省在汽車及電子精密零部件、汽車叉車零部件產業等方面的基礎優勢,鼓勵本省企業轉型為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配套企業,培育面向燃料電池汽車的電機、汽車電子、高效變速器等產業鏈,提前布局燃料電池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同時,在皖北等可再生資源豐富地區開展試點質子交換膜純水電解制氫,開展工業應用、天然氣摻混等氫能多元應用技術示范,為打造基于氫的能源高效利用產業集群打下基礎。
(三)搭建氫能產業創新平臺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加快組建一批氫能相關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產業創新平臺,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鼓勵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技術創新協同研究,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瓶頸。支持建立氫能產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鼓勵行業優勢企業、服務機構,牽頭搭建氫能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氫能產品檢驗檢測及認證綜合服務、廢棄氫能產品回收處理等公共服務平臺。
(四)加快推動安徽省加氫站建設管理辦法建立
在《六安市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基礎上,根據《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結合安徽省實際情況,參考國內氫能產業發展先進省市經驗,盡快出臺《安徽省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為安徽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要素保障。建議將氫能企業按行業類別歸口監督管理?;て髽I的氫能生產,應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綠氫生產不需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允許在非化工園區建設電解水制氫等綠氫生產項目和制氫加氫一體站。此外,出臺的管理辦法應明確安徽省內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行業主管部門,同時對省發展改革、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市場監管、消防救援、氣象等部門按照職能職責作出明確規定,為各部門履行職責奠定基礎,有效指導各地市相關職能部門具體實施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的規劃、立項、審批、驗收、監管等各項工作。(安徽省能源研究院、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郭紀中、馬建中、 孫健、朱濱、 張松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胡槐生、袁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