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
位于云南省臨滄市的滄源縣正瞄準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加快推進產業建設。目前已建成班洪葫蘆王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國門新村、芒陽永農秋、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滄源邊境經濟合作區火熱建設中,同步推動多個大容量光伏項目。
云南電網公司加速推進“電耀阿佤山”工程,為臨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電力支撐。
86.3小時!61.9小時!50.9小時!2020—2022年的3年間,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甚至小于了10。對于一個電網基礎薄弱的縣來說,成績實屬不易。
一切要歸功于“電耀阿佤山”工程。云南電網公司臨滄供電局試圖通過這個工程,用3—4年的時間重塑滄源電網,到2025年,建成安全可靠、綠色智能、柔性開放的新型邊疆智能配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95%,客戶平均停電小時數下降至8小時/戶以內。
不僅如此。“我們還將抓住南方電網公司‘優東提西、強地帶縣’‘百千人才去西部到基層’的機會,利用‘電耀阿佤山’工程這個平臺鞏固現有經驗,加快數字化轉型,形成滄源模式,推廣至臨滄其他縣供電局,為臨滄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電力支撐。”云南電網公司臨滄供電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沈力總結道。
重塑電網
“滄源電網十分薄弱,歷史欠賬多,35千伏線路一線多串、單側電源單T接,15回10千伏線路因是單輻射線路無法實現轉供。”田永華之前是滄源供電局配電管理所員工。2022年底滄源供電局管理體制改革之前,電網生產問題主要由該局配電管理所13位員工負責。田永華告訴記者,滄源電網數字化程度極低,一旦線路跳閘需要員工挨點查找故障,耗時耗力,“疲于奔命是我們工作的特點”。
8月24日,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對高山峽谷間的10千伏線路開展巡視。 潘聰 攝
早在2021年3月,云南電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甘霖就提出,未來3年,云南電網公司將安排投資96.2億元,重點聚焦降低電網風險、解決35千伏一線多T接、治理10千伏高故障率線路、縮短10千伏線路供電半徑、提升配電自動化水平、降低作業人員環境隱患等問題。“2021—2023年,云南電網公司將集中啃下主網風險大、配網硬件差等‘硬骨頭’,加快補齊電網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電網安全和供電服務水平,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這正是“電耀阿佤山”的題中之義。
被老百姓喊作“停電局”,員工每日“疲于奔命”是“癥狀”,“病因”在于滄源電網薄弱。如何“扶正”弱小的電網,那就要做好規劃,科學調度人、財、物。通過建章立制、優化整合,把滄源電網結構理順,把員工的潛力激發出來。
2021年11月,云南電網公司組織力量制定了“電耀阿佤山”整體方案,從源頭明確“電耀阿佤山”是一項需要持續推動的工程,要通過3—4年的持續投入,到2025年從根本上解決滄源電網網架突出問題,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95%,客戶平均停電小時數下降至8小時/戶以內,綜合電壓合格率由99.06%提升至99.5%,配電網綜合線損率由4.89%下降至3.91%。
目標被拆解成每年的具體任務,波浪式滾動投入資金、人力。2021年滄源投產了110千伏芒卡變二期工程、35千伏班老變三期工程、35千伏巖帥變二期工程。完成完善網架結構、解決重過載低電壓、高故障線路治理、自動化開關等配網項目96項,自動化有效覆蓋率提升到76%,可轉供電率由2020年的32.6%提升到2021年的58.7%;客戶平均停電時間由2020年的86.3小時/戶降低到2021年的61.9小時/戶。2022年,電網投資繼續增加,開工建設110千伏勐董變三期工程,實施配電網項目66項,可轉供電率提升到74.42%;客戶平均停電時間降至50.9小時/戶。近兩年,客戶平均停電時間下降近50%。2023年,預計實施配網項目61項,到年底自動化有效覆蓋率提升到100%,可轉供電率升到92.16%,客戶平均停電時間控制在20小時/戶內。這一切離不開政企聯動。2022年3月底,臨滄供電局與滄源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將“電耀阿佤山”邊疆智能配電網建設納入框架協議。今年成立“電耀阿佤山”邊疆智能配電網示范區和滄源縣供電可靠性管理示范區建設工作專班,推動“電耀阿佤山”各項工程的落地。滄源供電局勐省供電所副所長段浩成為專班的一員,平時在滄源縣政府現場辦公,隨時協調溝通、處理電網建設中相關的信息、問題。
管理變革
“電耀阿佤山”還意味著滄源供電局管理體制的變革。
一方面,臨滄供電局黨委牽頭組建了“電耀阿佤山”電網全面提升工作專班,駐點、駐所幫扶滄源供電局。專班按照A、B、C團隊(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層級協同開展,其中,A、B團隊主要以廣東電網公司、云南電網公司昆明供電局、云南電科院等單位的幫扶干部,以及滄源供電局領導班子及臨滄供電局各部門、單位骨干為核心;C團隊則是從臨滄供電局各縣局抽調新員工組成。
專班A、B團隊和滄源供電局老員工作為雙導師,聯合培養專班成員成為專業精、管理強、覺悟高的專家和能手,專班成員回去后以點帶面教出更多好苗子,實現人才和企業的共同成長。
另一方面,滄源供電局調整企業架構。原來該局各供電所為三類供電所,只負責營銷,配電運維搶修工作主要由滄源供電局配電管理所承擔。滄源縣國土面積2446平方公里,從縣政府所在地勐董鎮至東西端的巖帥鎮、芒卡鎮均要近3個小時,如果路遇泥石流或者山體滑坡,時間會更加長。企業架構調整后,滄源供電局6個供電所全部變為一類供電所,承擔生產、營銷兩類職能,搶修等生產運維職能進一步下沉,方便快速搶復電,減少客戶停電時間。同時滄源供電局首次成立了帶電作業班,目前編制5人,今年7月已經開展帶電作業5次。這支滄源供電局的“特種尖兵”將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
“電耀阿佤山”工程逐漸顯露它的成效。
采訪中,幾乎每個供電所的員工都喜笑顏開。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如果去年你來采訪我們,你可找不到人。我們都在山上‘玩’呢。”“漫山遍野找故障,哪有時間陪你聊天。”翁丁景蘭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張仲琴說:“他們沒有‘扯謊’,去年翁丁村寨停電多次,今年到現在只跳了2次,還是分鐘內恢復供電。”
工作人員檢查電表。 潘聰 攝
按照今年上半年的數據,滄源縣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少于10小時。“我們以前常說滄源是由原始社會末期一躍千年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我們滄源供電局其實也是‘直過供電局’,飛躍式、拔節式成長。”勐角供電所副所長楊金華說道。
思維革命
但是,沈力在采訪中說得最多的兩個詞是“悠緩”“扎實”,這不是批評,而是對滄源供電局深思熟慮后的深切期許。
“滄源的勁頭現在全起來了。今年我們要沖標桿縣區局,我們希望重點打造雙江供電局,但是滄源供電局中層干部直接找到我,特別有底氣地問‘為什么不是滄源’?他們的精神完全激發出來了。”
原來的滄源是什么樣子?沈力在一次調研中發現某條線路跳閘次數特別多,結果員工回復他:線路不就是跳的么。
這句話懟得沈力啞口無言。的確,是線路就可能會跳閘,但是現在員工不會這么說了。“信心就是黃金?,F在的滄源是黃金萬萬兩。”不過沈力想讓他們悠緩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一些,工作做得再扎實些,也希望通過“電耀阿佤山”工程為臨滄供電局儲備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
因為,“電耀阿佤山”工程不僅是滄源供電局一個單位的事情。自工程伊始,臨滄供電局就已經明確,“電耀阿佤山”要系統提煉一套縣局日常核心業務管理中的有效辦法、流程指引,通過固化機制輸出經驗,形成臨滄供電局配網生產經營業務管理的“模板”和“教材”,輸出帶動臨滄其他縣局業務管理水平提升。
“這注定是一場必須入心入腦的‘革命’,核心是數字化轉型。”滄源供電局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林勇認為“電耀阿佤山”工程本質上就是數字電網建設,這必須也必然將在思維上重塑員工。“以前我們的員工需要漫山遍野找故障,現在有了智能斷路器等設備,我們對故障的判斷越來越準確,也對員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對這些智能設備的運作邏輯是否足夠了解?給你配發的直流試送儀、無人機怎么讓它們功能最大化?未來可否在生產運維中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議?以前用蠻力,現在更要用腦子。智能可能意味著許多以前沒見過的問題,你怎么解決?”
臨滄臨翔供電局中級檢修試驗工萬芳參加了“電耀阿佤山”電網全面提升工作專班,她是C團隊成員。她在專班工作群里非?;钴S。這個群不僅有C團隊成員,還有從云南電網公司從廣東電網公司引進的幫扶干部蘇春發、郭潤凱、張迎曉等人。平時,蘇春發等人會把某條線路錄波收集情況發到群里,點名學員結合報文信息進行錄波分析,有的要采用錄波畫圖等方式過程分析,有的要從營銷指揮角度分析某條線路分段試送的思路和優缺點,針對學員的分析,大家再做討論。不僅萬芳,許多成員因此得到了提升。
工作人員在開展用電宣傳工作。 潘聰 攝
臨滄耿馬供電局段學杰提到專班中自動化開關與故障錄波課程,“一方面是知識的掌握,比如某條10千伏線路跳閘時,我通過查閱開關動作信息,快速判斷故障位置,迅速調整搶修策略縮小故障查找范圍,實現了快速復電,很有成就感。我現在可以通過判斷絕緣子破損、樹障、相間短路這幾種配網常見故障的波形特點,分析判斷故障類型,為快速故障查找奠定基礎。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
郭潤凱試圖在工作中讓學員能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員的反饋來看,專班在這方面很有效。段學杰提到:“我以前不太留意故障時自動化開關的動作信息,查找故障主要聽從班組長安排,被動接受任務。但是現在會自己研判、分析、思考。”郭潤凱認為這種思考能力非常關鍵。當員工具備思考能力時,就可以主動學習,主動解決問題。
臨滄雙江供電局配電所搶修班班長張信東決定把專班中學到的管理知識運用到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去。“我以前認為能帶著班員干活就行,現在知道帶好一支隊伍,班長、所長必須要有管理的意識,班組業務怎么管、班組績效如何管、班組士氣如何提、班組人才如何培、班組目標怎么定等等都是學問。最簡單的比如‘解剖麻雀’七步法:從數據源頭入手—明確主要矛盾—發現深層次問題—規范標準和要求—分析資源保障—明確優先級—強化專業協同。”
隊伍向好
“其實‘電耀阿佤山’工程解決了非常多具體的問題。比如2022年11月,我們組織人員摸排滄源電網現狀問題,增補規建生產問題258項,完成了18條重點線路一饋線一分析圖。我們集中解決了96臺久整未治、常年線損異常的臺區,實現線損異常下降。年初我們還關注到滄源每次跳閘多有自動化開關不正確動作,我們就從定值優化設置、開關缺陷梳理、自愈覆蓋率提升等7個方面組織查找滄源自動化開關問題和優化配置100多項,現在自動化實用率和重合閘率得到很大提升。”蘇春發認為這些既是任務也是手段。“小到課程、工作群里的培訓、會議紀要的撰寫,大到具體工作的執行,我們要從思維上培育出一批人才來。”
今年下半年,專班還將從滄源實踐出發,總結滄源供電局電網全面提升方案,形成6條專業線的提升行動計劃。最終建章立制,總結提煉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滄源模式。通過提煉一套縣供電局日常核心業務管理中的有效辦法、流程指引,形成臨滄供電局配網生產經營業務管理的“模板”和“教材”,輸出帶動臨滄其他縣局業務管理水平提升。
事實上這也是“電耀阿佤山”稱之為工程所在。“它首先是由一系列工程組成的,解決物理意義上電網薄弱的問題。同時它還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管理等組織方式的變革,讓員工變得更有積極性,通過更有實效的培訓讓員工懂得怎么干。最根本的還是要讓員工舉一反三,當工程所具備的平臺、外力全部撤走時,員工依然有非常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這個模式能復制到臨滄其他縣供電局。”沈力說。
一切都在向好。
班洪供電所副所長李雷從“打地鼠式”地解決單個問題中解放出來,現在是全面考慮、全盤解決,學會了規劃的思維。不用漫山遍野找故障的楊金華現在終于有時間認真分析自己所的一系列數據,“從數據、核心指標出發,把工作做好。”
2021年入職的員工楊志偉已經加入了帶電作業班,苦練帶電作業本領,“夢中都在重復動作。這是我們的未來。”
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變化也會造就不同的企業。當他們的潛力、信心全部被激發出來時,事情也將近乎于成。
本報記者 劉杰 見習記者 潘聰 通訊員 陳波 王宇 楊艷玲 張夢萍 徐軍華
記者手記
數字電網建設破“哀牢之境”
云南的地形猶如狂風暴雨中的海面,大部分地表都是巨大的山脈,不同山脈相互交叉分割,一片混亂。位于古哀牢之地的滄源,就在這樣的山脈中。它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瀾滄江、怒江就在它不太遙遠的東西兩側。
自然環境造就的隔絕讓人顯得特別孤獨,刮風下雨雷擊造成的故障讓供電員工更絕望。他們似乎只能以個體之力對抗大自然出的難題。在采訪中,有的員工提到以前出任務,一整天很正常。只要沒復電,他們多數時候都在山里打轉。有的瓷瓶斷裂就一條微縫,只能靠人眼辨別。黑夜的大山一點兒都不浪漫,什么鳥鳴蟲叫什么森林獨有的氣味在極度困倦的時候統統消失。長此以往,員工也變得很懈怠。這種懈怠不是不工作,而是頭腦無法思考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這種局只能通過數字電網的建設來破。人終究是點狀的,智能設備卻可將各處數據集中在一處,且自行分析判斷執行。通過安裝智能斷路器,員工就能定時收到信息,縮小故障查找范圍。通過使用直流試送儀就可以再次縮找范圍。電網更加堅強,自愈能力更好時,員工也就更多的時間思考工作怎么可以做得更好。
如同一位采訪對象說的,“見子打子,只能被牢。人必須要跳出‘牢’,才能打破‘牢’。”數字電網建設打破了員工疲于奔命的宿命,幫助他們打開了新世界大門。相信他們也會用“火眼金睛”建設更強的數字電網。
本報記者 劉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