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后的余家砭村,綠意盎然。走進華池縣現代農業菌光互補示范產業園,一排排標準化光伏菇棚映入眼簾,一垛垛整齊排列的菌棒散發出陣陣菌香,撐起了當地群眾的“致富傘”。
4月14日正午時分,菇農們正忙著在車間流水線上進行加料、套袋、轉運作業,在他們的操作下,合格的菌種棒源源不絕走進標準化養菌棚。棚內,國網華池縣供電公司城壕供電所所長尤敏帶著徒弟仔細檢查用電設備,并積極宣傳安全用電知識,確保設備處于健康狀態。
華池縣地處子午嶺林緣區,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是培育菌菇的好地方。該縣充分利用慶陽市豐富的蘋果產業優勢,將大量果木廢枝“變廢為寶”,為菌棒培育提供充足的原材料。采摘后的菌棒又可回收制作菌肥培育果樹。
去年3月,華池縣集中余家砭村原有光伏發電基地的連片閑置地和撂荒地400畝,招引兩當黃波菌業入駐園區,開發食用菌產業,實現菌光互補,產業疊加。
該產業園區通過“公司品牌+種植基地+專業合作社+終端產品”的經營模式,實現以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為循環主鏈條的“三元雙向”農業。2022年,華池現代農業菌光互補示范產業園年產量148萬斤。
自示范產業園區建設開工建設以來,該公司主動服務,多次進廠開展供電方案勘查,協助開展廠區及蔬菜大棚內低壓線路敷設、設備調試等工作。組織黨員服務隊不定期上門開展供電服務,加強對供電線路設備的巡視維護。
“現在電力足、電壓穩定,滅菌爐、冷庫正常24小時連續運行 ,多虧供電公司的貼心服務和可靠供電。”產業園區技術總監梁啟文整理著套袋的菌棒。從大功率的電加熱設備到精密的濕度控制儀器,再到按照不同菌類調整噴水時間、大小以及潮濕度的噴淋系統,電力的可靠供應讓機器正常運轉有了保障。
沿著菌菇大棚基地往北走,一座座銀灰相間的座鋼結構建筑拔地而起。去年該產業園首次試驗露地成功栽培黑木耳,今年計劃新增投資8000萬元,用于光伏改造提升和蔬菜大棚建設。
黑木耳的試種成功,讓村民信心倍增,今年又增加了羊肚菌,玉黃蘑,赤松茸,香菇?,F如今,產業園已成為周邊群眾務工的好去處。春秋采摘季,務工人員可達到400人。今年產業園區預計收入4000萬元,農戶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
“和黃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真沒想還能種出這些寶貝疙瘩。”城壕鎮余家砭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山勇難抑喜悅。“鎮子周邊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勞務協作、保底分紅等方式參與到食用菌產業中,真是農民致富的綠色法寶!”
巍巍子午嶺,茫茫黃土塬。小小食用菌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耳朵”,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前來參觀的人也很多。“我們今年將壯大生產規模,同時大力發展城壕鎮農旅融合產業,真正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內觀光。”梁啟文說。(中國甘肅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