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農電 > 綜合新聞

    為你點亮

    中國電力網發布時間:2023-02-16 21:11:00  作者:田野

      采訪車輛從正藍旗上都鎮出發,行駛在G239國道上,蜿蜒交替穿過渾善達克沙漠,從車窗里看到的只有白色的雪覆蓋在褐色的疏林、灌叢上,荒漠草原地貌在公路上不斷向后延伸,鐵塔、銀線在起伏不均的沙丘上重復出現……將近40分鐘的車程過后,便抵達桑根達來供電所。

      再次來到桑根達來供電所采訪,我感觸良多。2017年的11月,桑根達來以一個陌生的地名直接印在我的職業生涯坐標里并成為起點,讓我有機會觸及到這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基層電力人。

    供電所工作人員在使用營銷系統處理工單 拍攝-田野

      桑根達來是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北部的一個小鎮,是人們言語中交通要道的代名詞,鎮子小到由南向北順著公路信號燈所在的十字路口望去便可以將全鎮一覽無余。2017年剛入職時,我被分配到小鎮東邊與供電所隔墻相望的變電站。運行設備滋滋的電流聲讓我聞而生畏,當時很難想象,站墻外那座藍色彩鋼頂二層建筑里的人們是怎樣與電打交道的。

      桑根達來因區域內的湖泊而得名,“桑”系漢語“倉”的音譯,“達來”系蒙古語,譯為“海“,即指“滄海”。在這里,我第一次見到了蘇木嘎查里能沒過人半身的暴雪,見到了“風吹雪”(俗稱白毛風)這樣的極端惡劣天氣,更感受到了“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的狂躁季風……老所長那松畢力格把人生中最重要的26年獻給了這片美麗的滄海,現任所長田秀崑帶領著供電所的青年員工穿梭在供電轄區為6447平方公里的渾善達克沙地上,老職工張旭棟用他布滿老繭的雙手維系著線路的穩定運行,年輕的員工門冀北差點在寒冬大雪的深夜搶修中凍壞小腿,還有副所長鄭忠鋒,員工吳今普、王靖元……越靠近他們,他們平常辛勤忙碌的身影在腦海里越發地清晰浮現。

      

      “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2015-2016年度自治區青年文明號”“全區(盟)工人先鋒號”“十佳服務窗口單位”“文明標兵單位”“蒙電杯規范化服務優質服務窗口”“正藍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單位”……這個地處正藍旗最北端、供電轄區最大的供電所用精益服務、艱苦奮斗、踔厲向前的精神來踐行自己對草原光明的承諾。

      

    青年文明號開放周活動,供電所工作人員為商戶發放《用電宣傳常識》宣傳單 拍攝-武則宇

      桑根達來供電所現有職工16人,其中共產黨員3人,共青團員9人,是錫林郭勒供電公司正藍旗供電分公司唯一一個既統籌黨支部建設又兼顧團青工作的青年集體。2883.8公里由銀線編織的“五線譜”,跳動著16個充滿激情和力量的音符,桑根達來供電所的這一群草原光明守護者,為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問診把脈”,為萬家燈火點亮自己的青春顏色。

      從電網規劃圖上看去,桑根達來鎮延伸出的四條35千伏電網出線與行政管轄的寶紹岱、那日圖、賽音呼都嘎、扎格斯臺四個蘇木的地理輪廓整體組成了一片“四葉草”,支撐起了正藍旗北部地區工農牧業的生產生活供電,為渾善達克土地增添了一抹“綠”。

      二

      在桑根達來供電所的接待室,人群中一身褪色發白工作服的供電所員工吸引了筆者的注意。

      他叫做門冀北,三年前大學畢業從河北唐山來到錫林郭勒盟,通過電力系統招聘后,分配到桑根達來供電所。我本來打算用相機給他拍一張工作特寫,可面對鏡頭,門冀北顯得有些靦腆。從現任所長田秀崑的口中,筆者了解到這個年輕90后的故事。

      記得那是2020年的寒冬,外面下著大雪,凌晨一點鐘10千伏扎格斯臺線路接地跳閘,值班調度打來電話向所長田秀崑匯報情況。此時門冀北剛轉正不到一個月,白天整理了一天的線路臺賬資料。聽到調度打來電話,他和同事吳今普聞聲趕了過來。吳今普已經懷孕三個月,門冀北便讓她留下接聽調度電話。明確搶修任務分工后,他跟著所長田秀崑和王靖元準備好搶修單和工作票,啟動特殊天氣應急搶修預案,配齊工器具,戴好安全帽,前往搶修現場……通過逐條對分支線路的排查,他們確定了故障點,此時已是凌晨兩點半。還有4公里就要抵達故障點時,搶修車卻陷入了雪中。門冀北見狀立馬從車上拿下工具鏟開始鏟雪。

      此時,車外的雪已經下到能沒過人的膝蓋。門冀北、王靖元、田秀崑三人在車前邊清雪,大概過了20多分鐘,門冀北忽然感覺到無法挪動步伐,便跌倒在一旁厚厚的雪層里。田秀崑根據經驗判斷,門冀北的腿腳極有可能被凍傷了。隨后趕緊扶門冀北回到車上,發動車輛打開暖風,用工作服裹在他腿腳上取暖。由于深夜沒法直接聯系外面的人進入線路轄區,田秀崑打通了調度的電話幫助聯系就近醫院趕來急救,自己和王靖元徒步趕往故障點進行搶修工作。

      “他要是還挺著,繼續站在外面清雪,他的右小腿可就真的保不住了……”醫生的話讓大家伙兒替門冀北深深地捏了一把汗。

      眼前的這個小年輕,明明還是孩子般模樣稚氣未退,卻已然表現得像一名成熟的供電所員工,應對突發情況,他還要拼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老員工張旭棟2001年1月來到正藍旗桑根達來供電所從事配電工作,至今已有22年。他熱愛這份工作,熱愛這片熱土,也熱愛這里的牧民鄉親,身邊的人都親切地叫他“張哥”。

      張旭棟的妻子原本是供電所的一名勞務派遣工,與張旭棟感情非常好,是單位里的“模范夫妻”。去年10月,張旭棟的父親因為突發腦梗住院,老人家經過搶救后脫離生命危險,隨后每月在住院和藥物治療的剛性支出就在8000元左右。今年夏天,張旭棟的女兒面臨著考高中……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無奈之下,張旭棟的妻子選擇了辭職,回到老家太仆寺旗。望著從前妻子在供電所綜合柜臺的工位,張旭棟用他布滿老繭的腫脹的手擦著濕潤的眼角。

      記不清在多少個凜冬和雪天進行線路應急搶修工作,特別是長時間在桿塔上作業,讓張旭棟患上了頸椎病和腰腿關節炎。此外,張旭棟也沒有過多地“注意保護他的雙手”。在戶外溫度接近零下30攝氏度的冬季工作,線手套、絕緣手套根本無法抵御得了嚴寒。但張旭棟好像是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即便雙手被凍得顫抖發麻,他也沒停下,只想著能盡快完成搶修,恢復送電。有時在給設備部件的螺栓進行預緊時,不免磕碰在架構尖銳的棱角上,工作結束后摘下手套,張旭棟的手通常是青一塊紫一塊,甚至隔著線手套被劃傷流血后都已結痂……

      “電表不像智能手機,有藍牙、有WiFi,但它自身有一個電力載波模塊。電表上閃爍的指示燈表示有數據傳輸,直接通過進出線端的電線向變壓器配電箱中的終端器傳送數據。終端器有一個類似手機的SIM卡,有了它就能將所有電表的數據集中打包,把數據發送到電腦的工作站。”進行著“師帶徒”培訓的王靖元手里拿著電表模型正向新員工陶爽和武則宇解釋智能費控表的工作原理。

    張旭棟的雙手 拍攝-田野

      五年前,王靖元同筆者同一批入職參加工作。他告別了美麗的家鄉呼倫貝爾來到1500公里以外的正藍旗,而后成為了桑根達來供電所的一名營配工。營配工作一方面在核算營銷數據需要耐心細致,另一方面在生產搶修需要謹慎專心,可以說是“腦力”與“體力”并重,兩種工作模式的切換,沒有使這個細心熱情的小伙抱怨和畏懼,他憑借專注和認真,逐漸從日常的工作中摸索出竅門、總結出方法。

      回一趟家來回耗費在路上的時間太久,王靖元就把寶貴的探親機會留在了逢年過節。平常他利用起業余時間,學會了開車、烹飪和修理,成為水電暖車廚里的小行家,2020年5月,王靖元邂逅了自己的愛情。

      

      2017年3月,在中央七套頻道播出的《風干肉醬走市場》節目,里面的主人公便是來自桑根達來鎮的牧民額登朝魯。

      一次偶然的機會,額登朝魯去朋友家串門,朋友拿出了一瓶自家制作的肉醬款待他。肉醬獨特的味道,令他想起老一輩牧民們用傳統手工方法制作的肉醬。這讓他萌生推廣肉醬這種傳統美食的想法。

      隨后,額登朝魯辦起了肉醬廠。廠房的建設,購置設備、肉醬原材料,額登朝魯幾乎用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為了節約架設專用變壓器及線路的用電成本,他沒有向供電公司報裝生產用電,而是冒險地從廠房鄰近的專用變壓器上拉出一條線路給他的廠房供電。由于線路搭建得潦草,廠房經常發生斷電情況。同時,由于沒有穩固的銷售渠道,對肉醬市場需求又缺乏經驗,使得肉醬產品滯銷被退回,這一下子讓他回到了創業的原點。

      2019年,正藍旗供電公司對小微企業實行“三零服務”。那所長在得知額登朝魯的創業經歷后,主動聯系到了他,對肉醬廠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解,親自上門解釋報裝政策,認定他符合免費報裝的條件,并通過“三零服務”實施了線路改造,為他的廠區免費安裝了變壓器、生產線路和電表,接通了可靠的生產用電。同時向他及時說明了私拉臨時用電存在的危險隱患和供電可靠性無法保障的原因,為這個肉醬能夠正常穩定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主動周到的服務打動了額爾登朝魯。緊接著,他的肉醬廠出現了轉機。通過親戚朋友的反饋,額登朝魯改變了制作加工的原材料,采用“牛肉干+醬”的方式制作肉醬,這種新添加肉塊的肉醬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讓他的肉醬廠重新打開了市場銷路。

      如今,額登朝魯的肉醬廠早已超越原有規模,成為聞名遐邇的肉醬加工企業。額登朝魯也通過畜牧養殖、合作辦廠積極帶領起鄰里鄉親參與到家鄉的鄉村振興中來。

    新員工王樹飛在綜合柜臺進行工作票流轉 拍攝-田野

      “過去人工抄表收費的時候,我和忠鋒經常給住得分散、偏遠的牧戶墊付回收的電費。一趟下去順便給他們采購藥品、蔬菜等生活物資,再幫他們修理家中的風光互補設備……筆者問及這樣做的緣由時,那松畢力格只是淡淡一笑。

      一次,住在賀日斯臺的哈斯朝魯打電話給那松畢力格,發現有幾根傾斜的電桿,這幾根電桿附近正有一群放牧的牛在吃草,他告知了具體的地點和方位,所里的值班人員及時抵達現場迅速做了停電處理,消除了線路運行的安全隱患。

      “達格尼,達格尼(音譯為天使)!”哈斯朝魯只要見到供電所的人就這樣說。他們是祖孫三代住在一起,沒通網電以前,連電冰箱是什么都不知道。冬天,靠過去牧民的老辦法,用雪塊或是水槽凍成冰板,搭在一起做成“冰箱”,放在屋外來儲存食物。

      后來的員工和接任所長的田秀崑延續著老所長留下的優良傳統,只要牧民家有事情,接到通知都會第一時間趕去處理。牧民們作為一種“回饋”,在暴雪天氣開著自己家的機具幫助清雪鏟出道路,借出馬匹給工作人員使用,同時也教會了供電所的工作人員分辨惡劣天氣,幫助他們遇到特殊情況進行互救與自救,正是這些點滴的事物,傳遞著牧區的生活智慧,也讓電力人能在渾善達克草原上把“根”扎得更深。

      二十多年的光景,電網以一個脈絡一個脈絡地“迅速生長”,供電轄區一圈一圈地擴大,供電人“守光明”,牧民們“互幫助”,即便住得再遠,條條銀線維系著9613戶牧民與光明世界的依存。

      

      現在,52歲的那松畢力格由于身體原因不再擔任所長。

      1997年,那松畢力格從部隊退伍。6年的軍旅生涯,那松畢力格努力借助部隊的平臺自學文化知識,他本身對電的事情就很感興趣,部隊日常訓練完就向從事技術的戰友請教電方面的知識。

      “我19歲離開家參軍入伍,當時身邊的戰友有的都是高中學歷,我就想著能多學學多問問。”那松畢力格想趁著自己年紀輕在部隊能多學點知識、多懂點技術,往后回到了家鄉,也能為家鄉的建設出力。入伍的幾年里,他憑借自己的努力陸續取得了維修電工電氣儀表、裝表接線方面的職業資格證書。退伍后,那松畢力格進入供電所成為一名配電工。

      300多公里的配電線路,1000戶居民用戶,3棟平行陳列的70平米的平房,一輛摩托車,一套工具箱,便是所有家當。巡線、搶修、抄表、收電費……早期的工作,那所長和同事王華祿兩個人通過業務分工完成。放置在庫房的一個個陳舊設備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電力事業發展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供電所員工進行政治學習 拍攝-高卓娜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了桑根達來供電所。“干什么再苦也比不上沒電的日子苦!”“聚成一團火、散做滿天星”……老所長那松畢力格和新所長田秀崑將走出去和留下來的供電所員工的故事變成了一道道美麗的精神風景,工作之余講黨課、作理論宣講,將黨的先進理論和指導思想在每一個員工之間傳遞開,讓供電所年輕一代人的信心更強、干勁兒更足。

      這里,人與電與其它生命之間有著最簡單最樸素的依靠,工作和生活在這里電力人,他們快樂和追求都樸實到無法想像。廣闊的供電轄區、惡劣的極端天氣對人力是個不小的挑戰,但電一直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遠方。走近條條銀線,那里有辛勤忙碌的身影,遠眺座座鐵塔,那里有遙遠綻放的明燈。

      這些鮮活的人,與荒漠、與暴雪、與星空、與風沙早已融為一體,因為這片“草”、這個“所”、這群“人”永遠在為你點亮光芒。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