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和“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的推進,廣西壯族自治區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迅猛。今年1—6月,廣西風力發電量128.44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量28.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57%、84.86%。
近日,廣西電網公司工作人員巡檢漁光互補發電項目。 翟晉升 黃振基 攝
新能源產業扎根鄉土,不僅保障綠色能源供應、促進農村能源消費轉型,也成為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廣西電網公司統籌推進以“兩化協同”促“兩型建設”,助力新能源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下鄉提速
農村成為新能源發展“新陣地”
根據《廣西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廣西新增陸上風電并網裝機不低于1500萬千瓦,光伏發電并網裝機不低于1300萬千瓦。廣西新能源呈現大規模、高比例的發展特征。
廣西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廣西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動廣西農村綠色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鄉村新能源建設,要因地制宜啟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支持在農村地區建筑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推進鄉村小容量、低電壓等級的分散式風電開發建設,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
多項政策釋放紅利,支撐了新能源產業加速向農村“下沉”。
以光伏為例。2022年,廣西光伏新增裝機2.083GW(十億瓦特),同比增長95.4%;在近期公布的廣西2023年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清單中,涉及光伏電站項目超50個,規模達9.363GW。光伏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此外,廣西還充分發揮電力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引導風電、光伏企業及用戶積極參與綠電交易,拓寬新能源消納渠道。廣西綠電交易自2022年“開市”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共組織綠電交易15批次,383家企業參與交易,完成綠電交易量37.19億千瓦時,核發綠證約288萬個,助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富農增收
新能源開啟產業發展“新賽道”
在廣西防城港東興市江平鎮巫頭村,一排排光伏板下,一塊塊魚塘整齊劃一。村民阮明富說,這里是鹽堿地,種植普通農作物很困難,過去一直是荒地。據巫頭村漁光互補綜合示范項目二期工程負責人王巖介紹,該項目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實現“一地多用、漁光互補、文旅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結構優化轉型。目前,該項目一、二期裝機容量共250兆瓦,年均發電量超2.8億千瓦時,養殖魚蝦3600畝,年均產值超2億元,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和本地就業。
位于廣西崇左市天等縣的馱堪鄉牛舍“牧光互補”屋頂光伏項目,占地2100畝,總規劃容量40兆瓦。該項目自去年8月底并網以來,共發電967.14萬千瓦時。馱堪鄉副鄉長潘春磊說,該項目集中養殖近3萬頭牛,實現了“屋下養牛、棚頂發電”,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今年,崇左市寧明那楠風電場等12個新能源項目也將投產并網發電。
在廣西廣袤的農村地區,“光伏+”模式進一步融入農業產業化生產,展開增收致富的新路;風能開發與鄉村旅游、特色小鎮等項目相結合,助力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能源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新能源大量并入電網,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波動性、隨機性等影響。廣西電網公司正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促進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全力服務新能源項目安全并網。一方面,“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建、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7座、220千伏變電站114座,強化能源輸送的“高速路網”;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廣西電網公司新能源服務中心作用,提升新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新能源“應并盡并、能并快并”。 (韋露 卑舒穎 岳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