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新馬村是廣東省首個“碳中和”新能源示范村。 潘康福 攝
能源是經濟命脈,也是民生保證。作為我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能源是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的主要抓手,也是我國能源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指出要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這并非我國首次針對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部署。我國農村可再生能源政策是怎樣的?南方五省區相應發展情況如何?在助力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南方電網公司發揮了哪些作用?
我國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不斷擴大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關注農村能源問題,特別是關于沼氣、小水電和地方煤礦的發展。1980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農村能源研討會確定了農村能源的建設方針,在沼氣利用、省柴灶、太陽能利用、生物質氣化、微型水力發電、風能利用和地熱利用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科研工作。“六五”計劃確立了農村能源的政策框架。此后,《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關于進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等,都涉及了相關內容。
國家發改委在2021年10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擴大鄉村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部分對此進行了專門部署。另外,文件中的“光伏+”綜合利用行動、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光伏廊道示范、生物天然氣示范等內容中也有涉及。此外,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印發2022年鄉村振興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要點的通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2022年印發的《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等文件中,也提到“培育壯大可再生能源產業”“開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內容。
在系列政策的支持推動下,當前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農村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新場景不斷涌現,農村能源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在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看來,這些新特點主要體現在農村能源的生產供給方式、消費結構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作用上。“比如,風、光、水、地熱等可再生資源在農村發展中獲得較大規模開發,農村正成為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再如,農村能源消費結構正經歷從傳統的新采能源向商品能源升級,從低效、高污染能源向高效清潔能源升級,從固態能源向液體和清潔能源轉型,電能比重將穩步提升。”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熊敏峰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農村電力保障能力和電氣化水平明顯提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不斷擴大,農村能源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隨著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的推進,全國農村地區基本實現了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明顯改善。2021年,我國全面啟動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試點地區累計備案容量超過6600萬千瓦,累計電網容量突破2100萬千瓦,有效推動了農村分布式光伏規?;?、規范化開發。截至2022年9月底,生物質發電裝機4060萬千瓦。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因大部分建于廣大農村地區,有力帶動了農村地區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
南方五省區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動力足
近年來,各地紛紛結合實際,出臺多項政策引導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其中針對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做出多項部署。
在廣東,2021年12月,《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印發;2023年2月,《廣東省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發布。在廣西,2022年6月至9月,相關政策密集發布,包括《廣西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加快廣西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廣西“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的通知》等。在云南,2022年4月,《云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出臺,提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貴州,2022年4月,《貴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在海南,2023年2月,《海南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印發……政策的持續賦能,不斷激活廣大農村的發展潛力。
在各省區出臺的有關政策中,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出現頻率相對較高,“光伏+”“農光互補”等成為共同的關鍵詞。如廣東提出,要加快推進32個縣(市、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低碳農業模式,推動農村發展“農光互補”和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等。廣西提出,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持續提升,農村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實現規?;_發利用。同時還將加快推進集中式風電大規模開發,加快推進農村風電資源富集區域和消納條件較好區域的陸上風電規?;_發。多樣化發展集中式光伏發電,大力推進農村地區“光伏+”模式,融合農業產業化生產。推動建設一批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批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及“生態修復+光伏”電站。“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在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設的同時,進入農村用能轉變為電、太陽能等更便捷能源的轉折期。貴州省“十四五”期間將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積極推廣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積極發展生物質天然氣。海南“十四五”期間將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地區光伏、風電發展,推進農村生物質能源多元化利用。
目前,各地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呈現出新活力。如廣東“雙碳”工作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廣東可再生能源裝機659.2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已達到3298萬千瓦,10年時間翻了5倍。隨著光伏產業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光伏每度電成本已降到10年前的30%以下,陸上風電也擺脫了補貼限制。從沿海到山區,一排排光伏板、一臺臺風機、一座座水電站,正源源不斷送出清潔電力。貴州生物質能表現亮眼。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已成為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開發潛力巨大。我國生物質發電主要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熱解氣化發電和沼氣發電等。“十三五”期間,貴州生物質能發電規模達35.4萬千瓦,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12萬千瓦、垃圾發電裝機23.4萬千瓦。廣西沼氣開發利用可圈可點。截至2021年12月,廣西正常使用戶用沼氣池超54萬戶,具備運行能力的發酵容積達432萬立方米,具備沼氣年生產能力達1.35億立方米,折合標煤9.59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23.90萬噸、二氧化硫993.01噸和顆粒物1449.25噸。創新開發廣西農村沼氣設施核驗手機APP,在全國率先借助信息化手段破解農村沼氣安全生產管理難題。
南方電網公司持續助推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實現機井通電和自然村通動力電全覆蓋,實現智能電表、低壓集抄全覆蓋,農村可再生能源得到開發利用,解決了農村供電“最后一公里”問題,滿足了脫貧攻堅的用電需求,切實保障了農村地區電力供應,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截至2022年底,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南方五省區可再生能源統調裝機(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達到19549.9萬千瓦,占統調總裝機的49.8%,年統調發電量5817.74億千瓦時。截至2021年底,南方電網公司縣級供電企業供電區域發電裝機容量5006萬千瓦,其中,水電、火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2106、628、708、1364萬千瓦。“十三五”期間,南方五省區累計1.3萬個光伏扶貧電站接入電網,裝機容量約180萬千瓦。同時,南方電網公司全面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因地制宜、點面結合打造地市級、縣區級、園區及鎮村級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預計至2030年基本建成新型電力系統,有力支持南方五省區及港澳地區實現碳達峰。
經過持續支持與長足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農村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夠保障農村地區清潔能源供應、促進綠色發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助力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也正在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息烽縣小寨壩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按‘光伏發電+農業種植’方案設計,利用現有山坡荒地建設。”在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小寨壩鎮大寨村,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并網后平均每年可提供約1.14億千瓦時綠色電能,還可在光伏支架陣列間種植農作物,可種植面積約1480畝。村民鄭明富表示,“如果種玉米,每人每年可增收約7000元。”同樣樂享“陽光紅利”的還有廣東清遠新馬村,作為廣東省首個“碳中和”新能源示范村,清遠市新馬村家家戶戶屋頂都建起了光伏“發電廠”。“每一個光伏電源都是發電點,這讓新型農村電網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廣東電網公司清遠供電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朱志剛說,新馬村最有用的資源就是光。新馬村250戶村民簽訂了屋頂光伏合作協議,光伏總裝機容量達4394千瓦。2023年這一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清遠供電局將有序推動光伏開發,推動全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各項指標再上新臺階,預計每年可為鄉村高質量發展輸送超8.4億千瓦時“綠電”。
在廣東省珠海市大萬山島配電網改造項目現場,3臺500千伏波浪能發電裝置像一艘艘“巨輪”停泊在海面上,廣東電網公司珠海香洲供電局工作人員正在對波浪能低壓配套工程開展運維檢查。珠海被譽為百島之市,海島旅游資源豐富,但絕大部分海島遠離陸地,電力資源匱乏,導致當地鄉村產業振興受限。近5年來,珠海香洲供電局大力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消納,在大萬山島建設以波浪能為主體電源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島。據了解,該示范島共使用3套5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總裝機容量為1兆瓦,年總發電量約100萬千瓦時,已先后完成裝置的研發組裝、下水調試,計劃今年將采集到的海洋波浪能轉化為電能,讓海島文旅發展從“用上電”“用好電”向“用綠電”轉變。“在滿負荷條件下,每天可產生電量2.4萬千瓦時,為海島約3500戶用戶提供清潔電能。”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主任王坤林介紹。
南網報記者 劉洋洋 通訊員 龍志 黃震宇 張富川 孔德淇 周曉 陳舉 楊志堅 程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