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電科院“雙碳”目標下電力行業減排低碳發展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被集團公司授予“蒙電英才”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榮譽稱號,讓“電力環境保護技術研究”這個有點兒“冷門兒”的專業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成團:帶著使命出發
近年來,集團公司迅速響應國家和自治區“雙碳”目標,引領電力工業綠色轉型。電科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由自治區“草原英才”、集團公司“創新創造型”蒙電英才禾志強擔任技術帶頭人,組建了“雙碳”目標下電力行業減排低碳發展創新創業人才團隊。
團隊核心成員9人,平均年齡37歲,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3人、碩士研究生學歷6人、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6人,1人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多人曾獲評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電力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是名副其實的精英組合。
團隊始終將生產實踐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生產科研兩手抓、兩促進,在技術監督與技術服務中磨合團隊,鍛煉提升業務水平。他們可不是只會對著數據做圖表的“文弱書生”,分析報告中的每一個數據都是團隊成員親自從生產現場測取回來的。“我印象最深是在霍林郭勒的電廠做試驗,零下40多度,大家的手腳都麻木了,睫毛上掛滿了冰霜,電力搶修車都被凍罷工了,但我們的試驗工作順利完成了。”“經常在50多度的高溫脫硝出口連續做七、八個小時試驗,越是惡劣的環境,大家越是嚴謹認真,要努力保證同伴的付出有價值。”
建功:樹立專業權威
禾志強介紹說:“我們的攻關方向聚焦在燃煤電廠排放控制領域,主要開展電網環境保護、綜合能源系統碳排放分析與規劃優化、燃煤電廠節能降耗、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后污染物排放達標治理、電力環保大數據技術監督平臺建設等方面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致力于推動電力行業全過程節能、節水、環境保護。”
五年來,該團隊先后承擔內蒙古自治區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計劃項目1項、科技創新引導獎勵資金項目1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完成公司級科技創新項目6項,發表SCI論文3篇、EI論文5篇,出版專著及譯著7部,取得實用新型專利3項,研究成果獲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卓著的業績贏得了各方認可,2018年,受國家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能源部委托,團隊成立了非常規污染物試驗專項工作組,轉戰河北涿州、唐山以及江蘇徐州等地長途跋涉3000余公里,完成對相關機組的50余項指標測試和煙氣非常規污染物排放水平摸底試驗,為構建火電行業大氣污染排放與控制指標體系及修訂相關國家標準提供數據支撐。該團隊參與起草的行業標準《煤和煤灰中總汞的測定 直接燃燒法》(DL/T 2296-2021)將于10月26日頒布執行。
服務:電力科普惠民生
近年來,內蒙古電網城鎮高電壓等級輸變電工程不斷增多,新建和建成輸變電設施周邊關于噪聲擾民、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危害的投訴逐年攀升,針對此情況,團隊成立了電網綠色發展服務專項工作小組,制定了系統完整的電磁電場及噪聲檢測的系統性試驗方案,已協助集團公司營銷部門和供電單位處理了多起環保糾紛事件,耐心地為民眾答疑解惑,用嚴謹的檢測報告和科學詳實的數據消除誤解與恐慌。2019年,網絡上曾出現一則關于“呼和浩特市五里營220千伏輸變電建設工程電磁輻射危害周邊居民健康”的謠言,工作小組積極協助集團公司開展輿情應對,編發《居住在變電站周圍到底會不會受到“輻射”傷害?答案:NO!》系列科普文章及科普漫畫,在內蒙古國資委、今日頭條、微博、微信刊載,得到上海國資委、山東國資委等公眾號轉發,形成良好社會效應。
團隊中的黨員和青年團員踴躍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以電力環保為切入點,帶動社會居民和校園師生關注環保、參與環保。他們堅持每年在“六五世界環境日”“世界志愿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環保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組織“垃圾分類”、電磁環境認識與治理等公益科普活動。連續三年開展“環保博士課堂”,逐步發展成“環保志愿者課堂”,走進中小學校園,宣講新發展理念,傳播環保理念和知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