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立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一宏闊視野,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有了更深刻的闡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對于通江達海的上海來說,這既是一場艱巨考驗,更是一次發展契機。比如,一批高能耗傳統制造業如何鳳凰涅槃轉型綠色發展?綠色生產又如何反哺綠色生活?所有這些的背后,需要從城市到個體環環相扣的努力。
搶灘綠色低碳新賽道的突破口,或許是生產流通中能耗最高的關鍵環節,或許是標準認定中被“卡脖子”的空白領域。當這些關鍵點被集中攻堅,綠色低碳供應鏈也將迎來“集成突破”。
找準關鍵環節,攻堅綠色低碳新材料
鋼鐵行業屬于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產業。以智能化促進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智能化,成為昔日鋼鐵巨頭面臨的課題。
不久前,全市首個以綠色低碳創新及產業發展為特色的核心產業園區——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先行啟動區投用,這正是制造企業探步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動縮影。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絕非一朝一夕。其不只是生產中的某個環節,更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企業經營發展全過程。為此,該產業園利用寶山區存量載體資源,由南至北打造研發策源、成果轉化、產業化全鏈條產業空間。
產業園相關負責人李志君介紹,先行啟動區將聚焦合成生物新材料、高端膜材料、高性能纖維等綠色低碳新材料引進一批企業。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方式節能減碳,加速向產業鏈中高端環節邁進。目前正加快探索碳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并引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分支機構等功能型平臺,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園區。
開放創新場景,租戶變搭檔
對深耕綠色低碳的創新主體來說,租金、場地、交通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選址考量——場景。
為尋找實驗場地,德坤智慧建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詹若清曾走遍滬上不少園區。最終相中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先行啟動區,正是看中了其開放的應用場景。從屋頂光伏、停車棚到太陽能路燈,園區處處細節都藏著綠色低碳的創新可能。
“將光伏發電、儲能、充電、直流配電、柔性用能有機融合是行業新方向。我們計劃將光儲充直柔一體充電站在停車棚落地,再擴至整個園區,如果園區級探索試點成功,有望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詹若清解釋,這背后蘊含著能源領域的一大步——從集中式發電轉為分布式發電。
這意味著園區內要建起微電網,通過光儲充手段,將各類能源有效地調配起來,實現效率最優解,最終形成不依賴外部資源的自循環園區。
除了引入德坤試點光儲充直柔一體充電站,該產業園還瞄準了氫能這一新興領域,期待引入氫能流體設備商、儲能解決方案提供商等,豐富能源供給方式,打造更具韌性、安全性的綠色低碳供應鏈。
搶抓標準制定權,形成綠色影響力
對于瞄準全球市場的制造業企業來說,硬件設施改造固然重要,軟件煥新同樣不容忽視。構建綠色信息披露、評價認證、效益核算等基礎性制度已十分迫切。近日,市經濟信息化委發布《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業通信業碳管理試點名單》。梳理35家上榜單位不難發現,其中大量創新企業將研發重點聚焦于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碳管理平臺、碳標準建設等。
這些上榜企業正在加快布局,謀求更廣泛的綠色影響力。比如,作為全國首家環境能源類交易平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積極對接,計劃推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碳價格指數,同時將與相關部委合作推出國際綠色貿易服務平臺,更好服務企業“出海”。
東漸集團旗下樂普鈉電于近日在閔行區注冊,成為“大虹橋”新能源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一環。吸引企業入駐的一大重要因素是區域產業集聚度——“大虹橋”已陸續吸引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光伏龍頭企業落地,吸引產業鏈配套企業百余家。相關部門負責人進一步暢想:大力引進新能源企業總部,同時加快提質增能。具體來說,將探索新能源聯盟檢測標準體系建設,邀請行業專家與PGO綠色能源生態合作組織探索新能源聯盟檢測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標準化檢測建設快速落地。
做大做強專業服務,還要吸納更多全球領先的頭部機構和企業。最近,德國化工企業科思創迎來好消息。憑借“基于云技術的化工產品生命周期環境足跡管理平臺”,其成功記錄了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所產生的環境足跡信息,并覆蓋約5萬種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今年6月,該平臺采用的生命周期計算方法更獲得國際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üv的認證,相關標準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天地。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嘉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