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紛至沓來——
去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力爭實現2030年碳峰值、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同年12月,在《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之際,中國再次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65%以上,顯示出我國政府碳排放目標堅定、政策和措施十分明確。
兩會期間,“碳中和”、“碳達峰”依然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8%的能源大國,中國版碳中和解決方案將會如何呈現?這一貫穿未來40年的國家戰略,將對中國經濟結構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
碳中和下的能源革命浪潮
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升,但我國碳減排任務艱巨,傳統高耗能行業和能源大省減排壓力大。
“碳中和”作為未來五十年的國家戰略,將從各個層面上深刻改變企業行為和居民生活方式,同時也將在經濟結構轉型上產生巨大的影響。
1、可再生能源進入大時代。與碳中和直接相關的光伏、新能源電池、風電、儲能、燃料電池等行業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光伏:平價時代到來,裝機量進入爆發期;鋰電:進入TWh時代,自下而上驅動產業新周期;風電:市場化定價和平價上網推動風電行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儲能:政策持續加碼,行業風口已現;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取得產業化突破;水電:開啟新一輪投產周期。
2、傳統行業的機會,重點在節能減排。城鎮新建住宅中綠色建筑將占大頭,《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提出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則上采用鋼結構。裝配式鋼結構契合環保理念,裝配式裝修/PC結構/設計等裝配式全產業鏈迎爆發;碳中和將成為未來數年環保政策的主要方向,垃圾焚燒、再生油和尾氣治理將會受益。
利好固廢產業鏈
我們有兩個觀點:1)環保行業經營的邊際改善明顯,同時估值優勢突出;2)碳中和政策對于環保行業影響很大,對于固廢產業鏈利好尤其明顯。
首先我們看環保行業的估值優勢,我們認為目前環保行業是市場上業績增速與估值匹配度比較高的行業,我們統計39家發布的2020年業績預告的重點公司,按照預告區間平均值計算,業績增速在50%以上的公司占比41%,實現增長的公司72%,業績的邊際改善非常明顯。我們從更微觀一點的角度來看,危廢、垃圾焚燒、環保工程等板塊的2021年凈利潤增速均在25%以上,對應的2021年PE在11-15之間。從業績增速與估值匹配度角度來看,在A股各個細分行業當中優勢明顯。
其次我們再來看碳中和政策對于環保行業的影響,我們認為政策主要作用于固廢產業鏈,包括垃圾焚燒、生物質再生油、新能源環衛裝備等。
1、垃圾焚燒:我們認為垃圾焚燒正處于產能釋放疊加項目盈利能力提升的階段,目前壓制行業估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國補退坡的預期。但是生活垃圾焚燒以及生物質能作為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可以預期將會出臺諸如綠色信貸、綠證以及碳排放交易常態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結合可能的垃圾處理費順價變革,壓制垃圾焚燒公司預期的不利因素將會快速化解。推薦垃圾焚燒龍頭公司。
2、生物質再生油:國內地溝油回收之后,主要下游是加工成生物質柴油出口歐洲,伴隨歐洲地區的碳減排要求逐步嚴格,生物質柴油供給缺口將逐漸顯現,生物質再生油的量、價均處于較高位置。另外,伴隨國內碳中和政策的深化,在國際航空、市政相關柴油設備等方面也可能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國內生物柴油和生物航油的需求將開始出現,打開中國生物質再生油市場空間。
3、新能源環衛裝備:目前正處于新能源環衛裝備對傳統環衛裝備的快速替代過程中,為了有效降低環衛部門的碳排放,碳中和政策將會加速替代過程。
碳中和背景下 看好新能源發電的成長性
電力作為碳排放大戶,電力行業的深度脫碳化是實現碳中和的主要路徑之一。
按照規劃,2030年我國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需提升至25%,而在各種非化石能源中,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等開發潛力都相對有限,因此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將主要依賴風電與光伏,據此我們測算得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風電光伏的年均新增裝機有望超過1億千瓦,到2025年我國的風電光伏裝機規模有望超過10億千瓦,較2020年實現翻倍。
因此我們認為在碳中和的背景之下,電力行業對于新能源發電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的新能源發電行業即將進入一個規模迅速擴張的階段,新能源發電的成長確定性較強。
此外,2021年已進入平價時代,預計后續存量補貼拖欠問題也有望逐步解決,我們預計制約新能源運營商估值的現金流問題有望逐步改善?;诔砷L確定性強和現金流有望改善這2點,我們非??春眯履茉催\營板塊。
市場過度擔憂鋼鐵減產影響煤炭 但需求才是決定利潤關鍵
市場對2021全年焦炭供不應求的格局仍有分歧,主要在于內蒙焦炭備案項目較多、政策要求壓減粗鋼產量。
1、內蒙焦炭備案項目。
梳理目前國內已規劃焦炭產能合計1.3億噸,其中內蒙6730萬噸。內蒙發改委2020年底出臺《關于確?!笆奈濉蹦芎碾p控目標若干保障措施》,明確2021年全區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3%,新增能耗控制在500萬噸左右。即便不考慮鋼鐵、電解鋁等其他高耗能產業投產,新增能耗對應的焦炭產能僅約200萬噸,對焦炭市場杯水車薪。
2、政策要求壓減粗鋼產量。
市場過度擔憂鋼鐵減產,需求才是決定利潤關鍵。我們認為目前核心產業鏈的邏輯在于全國性的經濟增長,強行去產能帶動的是整個產業鏈盈利的增加,鋼價節后的快速上漲(2月初至今漲幅超400元/噸),未來產業鏈盈利再分配疊加焦炭供給端壓縮,焦炭價格不存在被過度打壓基礎,且海外經濟復蘇也將帶動焦炭出口大幅增長,焦炭價格和煤焦價差仍將維持高位。
最后,我們認為“碳中和”是對傳統高耗能產業自上而下的供給側改革。能耗指標限制下內蒙未來項目投產或不及預期,2021年焦炭新產能投放有限,全年焦炭市場供給偏緊,強需求下鋼價快速上漲,產業鏈利潤空間打開,預計焦價、煤焦價差高位震蕩,且較2020年大幅增長,行業公司盈利遠超2020年。
碳中和下鋼鐵板塊迎來重要投資機會
碳中和背景下,產能周期基本結束,產能不再是鋼鐵盈利之殤。
碳中和是21年兩會和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內容,自2020年9月開始,我國7次表態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而目前,全國2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已經提出2021年將研究、制定碳達峰方案,上海明確提出在2025年達到碳達峰、重慶將碳排放納入環評考核。我們認為碳中和是工業品未來5-10年的重大主題,鋼鐵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18%,壓減粗鋼產量、調整生產結構勢在必行。結合工信部表態2021年壓減鋼鐵產量的表述來看, 21年粗鋼產量大概率同比下降,鋼鐵行業產能周期在2021年基本結束,產能不再是鋼鐵盈利之殤。
產業格局向好,集中度提升,龍頭議價權提升,競爭格局優化。
鋼鐵產能周期結束后,行業兼并重組將加速,行業龍頭不斷通過兼并產能提高市占率。行業的集中度在政策支持以及鐵礦成本壓迫之下將快速提升,集中度提升后將大大提高龍頭企業對上下游的議價權,有效傳導成本壓力,提高業績穩定性。鋼鐵價格波動性將持續下降,表現為電爐煉鋼占比的持續增加,有效的調節供給,使得鋼鐵價格波動率下降。優特鋼的占比將持續提升,受益制造業升級及進口替代,很多特鋼領域的龍頭公司正在逐漸涌現。
制造業需求強勁,提振鋼材需求。
202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汽車和家電銷量在國內和出口需求的拉動下持續上升。展望21年,我們認為在融資收緊背景下地產商有望保持高周轉的推盤模式。我們預期21年地產新開工不弱,而伴隨工業企業利潤的修復及出口的拉動,制造業需求的持續性較強,全年用鋼需求將維持高位。
目前市場對碳中和的主題發掘集中在碳排放 但對森林綠化的價值發掘有認知差
2021年政府報告再度強調碳中和和生態環保。(1)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2)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3)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4)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鋼鐵行業是制造業碳排放最大行業,未來節能減排資本支出大。寶武集團低碳冶金路線提出:2023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2035年力爭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有利于相關龍頭公司相關市場容量變大。
碳中和是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森林樹木,就像地球之肺。目前市場對碳中和主題的發掘集中在碳排放上面,中和是指森林綠化的價值發掘有認知差,國家森林公園和儲備林和水治理綠化景觀就是吸收碳的,相關龍頭有業績公司價值認知差巨大。
鋰鈷銅需求新發展電
解鋁格局再優化
1、配合二次能源的增量和發展,比如光伏、風電等,有色的鋰電池是最最基礎的儲能材料,未來受益行業發展,鋰鈷銅的需求受益。
2、電解鋁作為高耗能行業,GDP貢獻全國千分之6,耗電占比全國6%,未來產能需要繼續管控,行業格局游化。
能源電力化,電力清潔化
中國宣布力爭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核心就是控碳和減碳,簡要概括就是“能源電力化,電力清潔化”,能源電力從高碳轉向低碳,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向以清潔能源為主轉變,通過能源供給清潔化,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共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從能源的生產方式來講,我國70%的電力裝機為火電,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向清潔能源轉型,光伏風電在清潔能源占比較低,提升空間很大,未來新增電力將以光伏風電為主,這在全球也是趨勢。同時由于清潔能源的出力存在間歇性和不穩定性,需要大量儲能來配套。光伏風電多年來成本持續下降,度電成本已經與火電持平甚至更低,建設本身具備很強的經濟性,不擔不增加社會負擔,還會增加利潤、就業和稅收。
從能源的消費方式來講,我國的70%石油靠進口,進口石油中70%作為燃料消耗掉,如果將交通工具改為新能源驅動、電力驅動,則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以及能源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光伏風電還是新能源汽車,我國都已經站在是世界的領先地位,中國生產了全球70%的光伏組件和45%的動力電池,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將獲得巨大的成長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