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概念提出后,我國綠色發展日漸提速。其中,生物質能行業作為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近年來“地溝油變身生物柴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能天然氣”等領域規模發展顯著。
以生活垃圾處理為例,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了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能力109.2萬噸/天,為2012年的2.5倍。
但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從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環衛處副處長簡正處了解到,垃圾焚燒項目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已經過了高速的發展期,隨著電價補貼政策已經退坡,焚燒廠投資回報下降,部分地區電價補貼常態拖欠,資本熱度逐漸退去。未來還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形勢和挑戰。
生物質能發展特點已呈現
生物質能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國際公認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特點。我國作為人口、農業大國,近年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其中生活垃圾處理,已成為生物質能發展的重要一環。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從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有機固廢資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裝備展上了解到,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發展前景樂觀,以生活垃圾處理領域為例的生物質能發展也已呈現多樣特點。
根據《2023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年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以發電領域為主。截至2022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4132萬千瓦,比去年增加334萬千瓦,其中,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居首位,為2386萬千瓦,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623萬千瓦,沼氣發電裝機容量122萬千瓦。
“在電價、政策補貼和市場化等多重政策支持下,目前我國垃圾處理結構不斷優化,焚燒處理能力占比接近69%,以焚燒為主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格局已經形成。”就生活垃圾處理領域,簡正表示,目前我國焚燒廠規模偏向大型化發展、焚燒爐爐型逐漸統一為機械爐排爐、焚燒項目建設投資回報穩定的特點呈現,近年來垃圾圍城的困境得到了解決。
而從整體生物質能的投資領域,《華夏時報》記者從國開銀原首席經濟學家劉勇方面了解到,生物質能行業投資主體已呈現多元化特點。在生物質能行業,央企、國企、民企紛紛投入,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增大,特許經營、優質優價、有機肥稅收優惠政策相繼出臺,而且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進入了綠色交易所。
生物質能制度建設待完善
實際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眾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根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等單位發布的《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到2030年,生物質能利用將為全社會減碳超9億噸,到2060年將實現碳減排超20億噸。
不過,當下隨著生物質能行業的發展,簡正也在會上表示,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的垃圾焚燒處理,已經過了高速的發展期,下一步面臨著市場、政策、保障體系等方面較為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很多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加以解決。
原光大國際有限公司CEO,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的名譽會長陳小平也表示,生物質能源有巨大的潛力,根據國際能源署推測,地球上每年經光和作用產生的生物質目前利用率不到5%。就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分會推測,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工業有機垃圾、畜禽糞污等各種廢棄物是63億噸,目前綜合利用率不到10%,所以生物質當中還有巨大能量。
《華夏時報》記者也獲悉,由于原料特性的能量密度低、質量密度低等缺陷,導致原料的收、集、運困難和高成本、轉化路徑受限(品種太少)、效率低下等情況在我國生物質能領域愈發突出。如何更好發展生物質能成為行業亟待解決問題之一。
劉勇表示,在當前情況下,亟需依靠市場化運作,促進生物質能行業發展。例如,可以使用有機肥配合其他物質,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以及鹽堿地、邊際土地治理等,實現生物產業發展和高標準農田改造形成雙向互動,實現土地結構的變化,促進有機肥產業鏈延伸、做強。
從生物質發展體系方面出發,《華夏時報》記者從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處了解到,構建分布式生態能源產業中心、“熱電炭肥”能源生產、鄉村“能源、畜禽糞便、垃圾”的綜合治理等典型分布式模式,既符合生物質資源分布廣、能力密度低的特點,又能處理周邊廢棄物,繼而和分布式的光伏、風電相結合,共同組成新型生態能源系統。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苗詩雨 李貝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