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西部邊陲,11月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庫瑪拉克河大石峽峽谷,最低氣溫已低至攝氏零度。在大石峽水電站工程施工現場,大型工程車往來穿梭,機器轟鳴響徹山谷。來自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部的建設者們,正冒著嚴寒,堅守一線,以實際行動檢驗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際成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助力一座綠色生態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在邊疆戈壁上崛起。
污水100%全處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所在地位于天山腳下、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當地常年干旱少雨,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承建了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基礎處理工程、泄洪工程、引水發電工程以及相關道路工程等。開工以來,項目部嚴格遵循“工程建設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原則,全面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項目部技術負責人介紹,施工中采用混凝沉淀法處理砂石料加工廢水,采用沉淀+砂濾工藝處理混凝土拌和廢水,杜絕任何生產廢水排放入庫瑪拉克河;機械保養含油廢水經除油沉淀后回用于機械及車輛沖洗;共布置兩處集中棄渣場,以滿足棄渣要求。從而有效減少施工“三廢”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在工地的各個臨時生活區,項目部修建了化糞池對生活污水進行全部處理,在施工現場,設置移動式環保廁所。而在項目部工作生活營區,則采用SEJ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對生活污水進行100%全處理。
同時,利用灑水降塵設備,每天對施工區、施工道路定期灑水降塵。工程建設嚴格恪守生態環境保護準則,盡可能將因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投億元保護魚類
水利工程建設,繞不開河流生態環保。在庫瑪拉克河中,生活著7種土著魚類,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塔里木裂腹魚和斑重唇魚。
據介紹,庫瑪拉克河上游支流鐵米爾蘇河60千米水域已被劃為魚類棲息地保護水域,常年禁止一切漁業活動,并進行長期的水質、魚類和水生生物等生態環境監測。目前,正在建設的還有集運魚系統,保證庫瑪拉克河的連通性,解決大壩建成后對魚類的阻隔影響,以及魚類增殖放流站,通過人工增殖放流補充庫瑪拉克河魚類資源。在保護庫瑪拉克河河水生態環境方面的投資在1億元以上。
此外,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嚴格明確施工范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少對原生植被的破壞,綜合采用工程措施、臨時措施和植物措施等形式,做好工程區水土保持工作;避開野生動物覓食和休息時間開展爆破作業,廣泛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各種法律法規,提高工程建設人員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從而有效保護陸生生態。
在工程導流洞出口前的河岸邊,幾棵原生胡楊樹腳下,建設者們為大樹們修起了保護墻,并刷上了綠色的顏料?,F場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工地范圍內就這么幾棵大樹,它們生存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好好保護它們不因工程建設而遭受破壞。”
優化工藝促進生態和諧
由于當地干旱少雨,考慮到工程下閘蓄水期間,會影響下游生態環境和農業灌溉用水,工程設計建設了投資200余萬元的初期蓄水臨時過流洞。項目部負責人表示,該洞室建設期3個月,建成后實際只使用7天,但為了河流生態環境保護,這是必需的投入。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工程所在地嚴寒的冬季,項目部在取水方面,增加工程資金投入,優化設計方案,采用了疊梁門分層取水方案,可避免大石峽水利樞紐下泄低溫水對下游水生生態及農業灌溉產生不利影響。
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是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的砂礫石等材料,和澆筑大壩相比,水泥的用量大大減少。此外,工程共安裝了3臺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5萬千瓦,承擔著新疆南疆四地州電力系統的調峰任務。工程完工后,預計多年平均發電量18.9億度,相當于每年減少燃燒75.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1萬噸,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具有重要的生態環保意義。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永遠在路上。項目部遵守著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準則,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在祖國邊疆建設打造出的綠色生態工程,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馮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