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將至,在衢江江畔,由中國電建華東院牽頭總承包的鹿鳴半島時尚文化創業園人氣也持續升溫。完工一年來,這里已經成為了周邊市民的熱門打卡地。憑借46萬平方米的大草坪,鹿鳴半島項目被趣稱為衢州人的“呼倫貝爾”,不少家長朋友一到周末就來此“遛娃”、露營,小朋友們在草坪上吹泡泡、放風箏,盡情奔跑嬉戲。
在這片“大草原”之下,還藏有一座建筑面積達11.6萬方的“不夜城”——文化創業中心(現正改建為鹿鳴島銀泰inPAPK)。半地下的隱匿空間、靈感構筑的開放式街區,在彰顯建筑之美的同時,也將為當地市民帶來全新的商業體驗,實現文化體驗與休閑娛樂的完美交融。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奇妙的“地上大草原、地下不夜城”。
以人為本 打造人文鹿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
鹿鳴半島時尚文化創業園項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衢州市的核心區塊,將鹿鳴半島打造成衢州的一個城市陽臺,為市民提供一種將都市生活和自然休閑完美融合的生活方式,是鹿鳴半島項目的規劃理念。項目致力于構筑青山可感、碧水可親、綠道可游、公園可享的公園城市格局,在喧鬧都市中打造出一片寧靜綠洲,更好地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運動健身、休閑游憩、享受美好生活的需求。
為了讓市民們既能夠便捷到達這處“城市陽臺”,又不讓“地面大草原”的寧靜愜意受到影響,項目團隊在設計之初便確立了“無車島”的概念。然而,想實現這一目標卻是不易。
如何與周邊隧道打通?如何設置進出口方向?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項目團隊多次磋商,反復打磨、修改方案,最終實現近50萬平方米的半島地面沒有一絲車馬喧囂。市民可沿紫薇路隧道、九華大道隧道進入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可容納1600余輛汽車的3座地下車庫,由地下車庫樓梯口直接步行至大草坪和文創中心,享受整座“慢行半島”。
與此同時,華東院團隊悉心呵護這里的一草一木。位于鹿鳴大草原中央的“網紅樹”,承載著眾多衢州人民的情感,在確保景觀效果的前提下,項目團隊最大化保留了現有苗木,并在大草原中央增設了一條園路,最純正地保留了當地老百姓的城市記憶。
筑山理水 構建生態鹿鳴
長期以來,衢州致力于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和推動者,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設與發展。而鹿鳴半島的開發建設將成為衢州實踐“兩山”理論創新發展道路上的新起點和里程碑。
華東院項目團隊堅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良好的生態觀為依托,以鹿鳴文化旅游為特色,以完善城市配套、綠色產業轉型為主導,將昔日雜亂無章、人跡罕至的荒地蛻變為如今廣受市民歡迎的“衢州江畔明珠,浙西城市綠洲”。
17萬平方米的鹿鳴山景觀改造是本項目的重點之一,項目在原有山體脈絡上填筑9米,施工過程中每30厘米分層壓實驗收,并做好過程沉降觀測,確保每一道工序密實。山體穩定后對其覆蓋種植土,完成山體覆綠,并增設了鹿舍,憨態可掬的小鹿尤其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改造后的山谷郁郁蔥蔥、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再現了《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美好畫面。
在往年雨季來臨之時,衢江超過警戒水位,項目所在區域常常被淹沒,成為一片澇地。作為衢州市洪澇統籌、生態防洪及城市水安全的重要節點,以及衢州打造海綿城市的關鍵區域,項目結合流域定位,將鹿鳴大草原整體設計為洪水可淹沒區,增加約69萬平方米的洪水調蓄容積作為衢江的滯洪調蓄區域;同時通過地形標高的合理設置,形成生態防洪圈,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有力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此外,項目設置了透水鋪裝、綠色屋面、下凹式綠地、調蓄水體、植草溝、滲排管等LID設施,有效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實現了生態與景觀的雙重價值。
江畔,一座半藏于地下的雙曲異形覆土建筑十分亮眼,它是該項目的核心建筑——文創中心。為了在有限的地形條件中創造出最大化的綠色環境,項目團隊精于巧思,使文創中心的屋面草坪與大草原絲滑連接,令建筑與自然環境巧妙相融、和諧共生。
數字賦能 建設智慧鹿鳴
項目建設過程中,團隊充分發揮工程數字化優勢,賦能設計施工全過程,鹿鳴半島項目成功入選“浙江省智慧工地示范項目”。
“地下不夜城”的文創中心,這座地景建筑結構造型復雜,屋面板呈波浪起伏與草原地面銜接,傳統設計難以表達。項目團隊借助BIM模型進行正向設計,優化建筑形體,解決局部空間凈高偏低、管線碰撞等問題。同時,項目全過程管理采用BIM三維可視化會審的方式,所有決策均在BIM可視化平臺上進行,有效提升了項目管理決策效率。
項目施工期間,鹿鳴半島區域內有5個在建項目同時交叉施工,實施范圍無縫銜接,加之項目范圍較大,難以做到全封閉施工,這給項目的場地邊界管理、安全管理帶來了較大挑戰?!袄缥覀冊谧龌娱_挖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地下市政隧道也在施工,兩邊同時挖土,對出土時序、基坑變形控制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表椖砍崭苯浝硐南鼋榻B道。
為此,項目團隊依托華東院自主研發的鹿鳴半島智慧工地平臺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智能獲取視頻、考勤、設備、質量、安全等工地現場數據,構建了一個智能、高效、綠色、精益的“互聯網+”施工現場一體可視化管理平臺,以可視化、可量化、精細化管理的方式,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實時遠程監管。同時,利用傾斜攝影技術、BIM數據模擬分析主要施工交叉重難點,提前監測預警,給施工場地組織規劃和高效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從而提高施工效率、確保工程安全。
相信在未來,這片“地上大草原、地下不夜城”,將會持續迸發出新的生機,為當地市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體驗,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便利。
46萬平方米的“大草原”
半藏于地下的文創中心
智慧工地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