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千年之城的崛起,白洋淀邊即將圍合起一座防御200年一遇洪水、近100 公里長的雄安新區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電建市政公司承建的白溝引河段生態堤位于起步區生態防洪堤東側,距3離周邊自然村落較近,具有較為鮮明的文化記憶。借由屋面及對應的空間形式和基本材料,驛站設計呈現出對傳統形態意向的回應。
按照 “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原則,遵循“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風貌要求,生態防洪堤提出“中華映像,雄安項鏈”的設計理念。驛站建筑在設計上嘗試再現傳統空間、借鑒傳統形制、繼承傳統材料,在場景上串聯堤壩生境、承載公共活動、營造美好生活,力圖呈現傳統文化中人與山水、建筑甚至堤壩、橋梁之間相融相生的自然哲學意境。
生態防洪堤驛站空間布局和命名法則致敬中國傳統文化,寅畈驛采用簡練折躍的變化坡屋頂,覆以取材于白洋淀盛產的蘆葦,表達出融合村落和郊野的建筑性格和空間張力。
驚蟄驛和寅葵驛則通過兩種不同的屋面構成策略,在建筑中形成或完整、或分散的流動空間,塑造出建筑實體、灰空間與自然環境錯動融合的有機組合。建筑整體隱逸于林中,凸顯出來的雙坡屋面、連續折屋面喚起觀者記憶中的北方村落意象。
春分驛和卯木驛的設計從結構體系出發,選取了日漸成熟的預制化膠合木建造體系,回應傳統建造中的木構特征。建筑利用堤壩放坡所形成的微地形組織起內向圍合的庭院空間,并通過ETFE膜形成圍護界面的覆蓋,以期塑造出即使在冬日也能有效使用的半室外院落空間。
位于三河交匯處的寅柳驛在設計手法上回應了所在區域的水系特征,以“羽筑”作為形態意向,通過弱化屋面與墻體的界限,柔化建筑邊界與環境的關系,以達到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的遙相呼應,如同淀泊岸邊揚起羽帆的大船,使建筑融入岸線風光。
白溝引河生態防洪堤及驛站的規劃和建設,是以人文底蘊構建和生態邊界重塑兩條脈絡同時介入的一次設計探索。堤上系列驛站建筑設計,策略上通過提煉傳統建筑的文化意蘊、形態比例及結構美學,將之轉化為當代設計語匯;材料上,多采用本土的、自然的建筑材料,以現代工藝凸顯材料質感的識別性,傳遞地方記憶。
在這里,堤防不再是冰冷的土堆,白洋淀也不再是被高聳的堤防阻擋的秘境,生態防洪堤提供了臨水堤防空間新的可能、新的體驗,代表了安全、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精神。堤上是可以漫步的,有綠樹掩映遮擋烈日;堤邊是可以休憩的,有驛站館舍遮風避雨;堤腳是可以親水的,泛舟淀上重現舊日時光。生態防洪堤仿佛自然織就的一條寬厚、溫暖的圍巾,守護這座年輕的千年之城。隨著時間的推移,圍巾上散發一抹抹留香、飄逸一朵朵絹繡,講述這座城年輕時候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