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
  • 當前位置: 首頁 > 風電 > 企業信息

    遠景的碳中和路徑:從What到How

    光伏們發布時間:2022-04-25 09:58:39

    從概念到現實,一年后見真章。

    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遠景科技集團舉辦“零碳伙伴日”活動,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宣布將在2022年實現運營碳中和,2028年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

    此舉讓遠景成為承諾最早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的中國公司,也一度將其推至風口浪尖。

    有人驚嘆遠景的魄力,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碳中和處在國家頂層戰略的黃金賽道上,企業的碳中和承諾到底是概念還是現實?還需要實際的數據來說話。

    今年4月22日,遠景發布《2022碳中和行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亮出一年來的成績單。遠景智能副總裁孫捷介紹:“整個集團2021年運營部分溫室氣體排放相比于2020年下降4.4%,這個成績是在遠景全球業務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取得的?!?/p>

    同時,遠景還依據《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企業凈零標準》,制定了凈零長期減排目標。

    如何實現零碳一直是在解決可持續發展過程當中的巨大挑戰,面對制定的零碳目標,遠景如何從What到How?

    四大舉措助力實現運營碳中和

    在電力領域,電氣化是碳中和的核心,也是碳中和成本最低、技術路徑最為成熟的方式,電力綠色轉型需要借助光伏、風力、水電等清潔發電技術。

    遠景科技集團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介紹:“2021年,遠景業務增長速度非???,如果不采取任何減排措施,僅運營層面碳排就會達到12.9萬噸左右。

    通過能效提升、可再生電力能源電力開發、綠電交易和綠證采購的方式,遠景在2021年實現減排約5萬噸,占全年碳排總量的39%。

    孫捷對「能見」表示:“我們預測,整個2022年的運營碳排放將達到2020年的2倍以上?!?/p>

    《報告》顯示,2022年遠景運營碳排放將達到26萬噸以上。孫捷介紹,為了實現2022年實現運營碳中和的承諾,遠景除了采用上述提到的三種方式外,還將購買高質量的碳補償額度進行抵消。

    “通過以上四大舉措,預計自建綠電減排量占全年碳排放基準的比例由2021年的2.4%提升至13%;2022全年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到約59000MWh,相當于約1萬人口城鎮一年的用電量?!睂O捷表示。

    對于外購電力的排放,遠景將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地探索綠電(含綠證)采購途徑,與當地電網、電力公司合作,將綠電交易和綠證采購減排量占全年碳排放基準的比例由26%提升到62%。

    實現價值鏈碳中和的必殺器

    零碳產業園則是遠景有信心能實現2028年價值鏈碳中和的必殺器之一。

    遠景首創的零碳產業園模式,有機集成綠色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也帶動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園區內投資建廠,用更大規模的清潔能源來驅動整體的減碳行動,深度改變供應鏈結構,進而推動工業體系的變革。

    4月8日,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到2025年,該產業園將帶動當地實現3000億元綠色新工業產值,創造10萬個綠色高科技崗位,實現1億噸二氧化碳年減排的目標。

    遠景科技集團高級戰略總監張元強調,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基于“新型電力系統”“零碳數字操作系統”和“綠色新工業集群”三大創新支柱打造。

    園區內80%能源由本地的風電、光伏和儲能直供,20%通過與電網合作進行綠電交易的形式,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這些與基于綠氫的能源島組成了“新型電力系統”。

    “零碳數字操作系統”的背后是遠景的EnOS?智能物聯操作系統以及基于EnOS?的方舟能碳管理平臺,園區內包括碳排放等在內的信息都依靠EnOS?進行收集,并且和國際標準實現全部打通與適配,并且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給園區的產品打上“零碳綠碼”,讓零碳貿易暢行全球。

    零碳產業園還將因地制宜地打造和帶動“綠色新工業集群”的發展。遠景不僅以自身的在風電裝備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數字信息產業、綠色制氫產業等領域的領先優勢為帶動,還攜手眾多合作伙伴在當地打造零碳創新生態。

    遠景希冀,通過三大創新支柱,零碳產業園——這個能源轉型“先立后破”的重要載體,未來能在全國更多的地方開花結果。

    此外,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還將在歐洲、澳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落地,為當地可持續經濟、就業、環境帶來深遠影響。未來10年,遠景將攜手合作伙伴在全球建設100個零碳產業園,這將成為綠色新工業革命重要引擎。初步估算,到2030年,每年將為地球減碳10億噸,相當于一個日本的每年碳排量。

    智能物聯網技術則是遠景保證碳中和目標達成的另一必殺器。依托自身強大的智能物聯操作系統EnOS?,遠景已幫助包括遠景能源、遠景動力、遠景智能業務相關的超過100家價值鏈企業上線了遠景方舟能碳管理系統,覆蓋近 20%的價值鏈企業。以供應商舍弗勒集團為例,遠景為其提供了包含分布式光伏投資、充電、儲能、綠電采購、綠證交易等在內的綜合零碳解決方案。預計到2022年底遠景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時,這一數字將超過350家。

    同時,遠景的碳中和實踐也不斷助推其產品的零碳化和低碳化。

    遠景動力已正式發布了供貨奔馳的型號為EAHE2201A的國際首批“零碳電池”。該批電池產品從原材料開采、加工,到電池的生產等流程產生的碳排都經過了精準盤查與核算,不僅于此,遠景動力還將電池產品產生的碳排放通過自主開發森林碳匯的方式進行抵消,并獲得TüV南德在動力電池領域頒發的第一張碳中和認證證書。

    遠景EN-171/6.5伽利略超感知風機,經過對其全生命周期分析并遵循相關規則與標準,在基于國內烏蘭察布風場的情景下,碳足跡僅為5.56gCO2-eq/kWh,表現遠超行業水平,這主要得益于風機的大功率設計使得發電量大幅提升,并且輕量化設計減少了地球資源使用產生的碳排,該碳足跡結果也得到TüV南德的審核與認證。

    通往碳中和,需攜手各路合作伙伴

    正如硬幣有正反面一樣,碳中和目標對相關企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條黃金賽道上的玩家越來越多,競爭加劇不可避免。隨著國家補貼逐步退坡, 整個行業也進入成熟期,一切交給市場,考驗的是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對遠景和它的合作伙伴來說亦是如此。

    為了加速實現碳中和,是否會讓企業付出更大的成本代價?

    “實現碳中和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氣候治理?!?邱林強調:“實現氣候治理可以認為是就企業生產制造、能源消費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而將企業為自身生產制造和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消除或抵消,則是在碳中和方面需要花費的成本?!?/p>

    孫捷則認為,遠景的思路是將“實現碳中和”看做碳資產來進行管理。結合遠景的業務,孫捷坦言,作為綠色科技企業,遠景不僅為自身也為價值鏈企業提供穩定、可靠、低價的綠電,還為行業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做了很多創新和突破。更重要的,成為全球企業、政府和機構的零碳技術伙伴,這是在零碳時代到來后遠景對自身發展的新定位。孫捷表示,在過去十多年里,遠景除了自身成為零碳技術先鋒外,也將合作的觸角伸向多個領域,成為全球企業、政府和機構的零碳技術伙伴。

    在能源發電側,遠景助力打造全球最大“源網荷儲”項目、協助國電投搭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產業數據中臺,并與國家電網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幫助電力行業打造碳減排的極佳路徑。

    在基礎設施領域,遠景同劍橋大學等合作加速樓宇建筑零碳轉型,與德國電信合作打造綠色能源整體充電解決方案,并為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安特衛普港等國際知名港口打造零碳解決方案,與全球知名的航空領域IT供應商SITA一道為全球機場提供端到端的零碳解決方案。

    在消費側,遠景與星巴克、立訊精密和豐田通商等多家全球知名企業同向而行,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

    在過去的一年,遠景與紅杉中國共同成立的碳中和技術基金,在零碳技術產業園等方面積極構筑應用場景,助力構建零碳經濟體系。此外,遠景還與埃森哲、必維集團、仲量聯行(JLL)、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等眾多全球領先的組織、機構和企業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多領域的零碳創新生態。

    從零碳路徑,到零碳產品與解決方案,到助力合作伙伴實現零碳轉型,再到攜手眾多機構打造零碳創新生態,遠景在過去的一年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從概念到現實,企業只有拿出可靠的數據和實在的產品,才見真章。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td id="4ea3t"><ruby id="4ea3t"></ruby></td>
  • <track id="4ea3t"><strike id="4ea3t"></strike></track>
    <p id="4ea3t"></p>
    <table id="4ea3t"><option id="4ea3t"></optio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