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來,國家能源革命戰略的深入執行,“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 2020 年煤炭行業基本建成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工業體系。2016年以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政策的強化執行。煤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煤炭運輸逐步轉向鐵路,煤炭供應逐步集于“三西”地區、集于大型煤企,煤企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市場話語權明顯加強,國家對煤炭市場調控更加靈活、有力,電煤供應緊平衡態勢趨于常態化。
隨著國家碧水藍天、青山綠水工程的不斷深入進行,國內部分地區對城市燃煤發電企業實施搬遷以及燃煤總量控制,嚴控公路運輸、公轉鐵等政策的落地執行,致使火電企業生存舉步維艱。近幾年國家對環保管控的不斷強化,紛紛設定禁煤區域,對貨運汽車類型及路線進行了限制,城市火電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尤其進入冬季后燃煤的調運、儲備問題凸顯,經常性的有煤無法調運,庫存燃煤量急劇下降,甚至因缺煤出現限負荷、限熱、停機的事故。為了企業的生存以及長遠高質量發展,急需尋求突破,克服自身的短板,提升應變市場的能力是謀求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國家去產能、供給側結構型調整的持續推進,煤炭行業中小型煤企越來越少,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大型煤企手中。市場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原先煤礦自主定價,轉變成集團化管控,統一競標,統一銷售。煤炭產能集中在山西、陜西、蒙西的趨勢越來越突出。2019年中國原煤產量約為37.5億噸,同比2018年增長1.8%,為2016年供給側改革后連續第三年保持增長。中國煤炭資源空間分布呈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特點,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貴州是我國煤炭產量前五大省份,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原煤產量達103523.7萬噸,占全國原煤總產量的28%;山西省原煤產量達97109.4萬噸,占比26%;陜西省原煤產量為63412.4萬噸,占比17%,“三西”地區是中國動力煤生產的中心,約占全國產量的71%,也是未來煤炭新增產能的主力釋放區域;“公轉鐵”的逐步實施,鐵路運輸將成為主導運輸方式,瓦日、蒙冀鐵路運力的提升與釋放,蒙華鐵路的建成通車,將對沿線煤炭發運帶來新的變革。當前國有大型煤礦在市場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通過限產能、降庫存等方式來調節供需關系,2019年1-11月,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完成23.9億噸,同比增加3409萬噸,增長1.4% 。
排名前10家企業原煤產量合計為15.6億噸,占大型企業原煤產量的65.3%。把控市場走勢,對區域市場采購帶來了較大影響,市場無規律可循。隨著國家化解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政策的落實和推進,未來一段時間內,煤炭供需形勢緊平衡態勢將成為常態。煤價受需求變化影響的季節性波動及受安全環保督察影響的干擾性波動幅度明顯加大。
城市火電企業大部分無自有煤炭資源,穩定的燃煤供應是基礎,充足的燃煤儲備是關鍵。如何建立穩定的燃煤供應鏈需從以下幾方面需求突破:一是按照國家資源整合的要求,煤企與電企進行資源整合,通過參股、控股的模式,實現資源互補,達到互幫互助共發展;二是加大中長協合作力度,逐步由市場采購向中長協統一采購轉變,減少中間環節,實現直達直供,降低采購成本;三是對于采購高度重疊的區域,實施區域集中采購,避免出現自我惡性競爭,互相搶奪資源;四是新、擴建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的新型儲煤基地,建設綠色環保清潔的能源中轉基地,通過科學調控庫存結構、儲煤量,把控采購節奏,掌握主動權;五是創新供應模式與渠道,將先進的物鏈理念引入到燃料供應鏈中,降低資金占用,提高資金周轉率。
作者系山西大唐國際臨汾熱電有限責任公司 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