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在貴州黔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黔源電力”)董箐電站大壩上,一塊塊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輝。這是全國首例在水電站壩面上鋪設光伏板,面積達到100畝,也是貴州北盤江流域梯級水光互補清潔能源基地重要項目。
自2009年以來,黔源電力在北盤江、芙蓉江、三岔河累計放流長臀鮠、光倒刺鲃、白甲魚、花?、中華倒刺鲃等珍稀魚苗超過1000萬尾。
近年來,黔源電力依托北盤江流域存量水電站送出通道富余優勢,加快流域梯級水光互補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讓資源最大化得到利用。同時,該公司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實現了水電開發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
綠色發電 生態優先
2020年,黔源電力發揮純清潔能源上市公司優勢,提出了建設以水電為基礎的國際一流“零碳”綜合能源上市公司愿景目標。
2020年,黔源電力在北盤江流域成功競配光照、馬馬崖、董箐三個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75萬千瓦,建成了中國華電第一個流域梯級水光互補可再生能源基地。在此基礎上,該公司采取“揭榜掛帥”激勵措施,深挖存量水電、光伏發電潛力,優化光伏項目生產管理體制,動真碰硬狠抓缺陷整改,堅持不懈做好基礎維護,提高設備健康水平,全力提升發電效率。
“晴天雨天都是好天,讓資源最大化得到利用。”黔源電力董箐分公司副總經理李鋒說,目前公司已開建鎮良壩草光伏項目,裝機20萬千瓦。
據了解,多年來,黔源電力在水電設計、施工、運行中,始終秉承“清潔、環保、高效、和諧”的開發理念,嚴格按照環保“三同時”原則,堅持開發和保護并舉,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環境保護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運用先進技術保護開發區內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成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企業。
光照水電站采取分層取水措施,減小水電站下泄低溫水對下游河道生態的影響。同時建成了全國大中型水電站中第一座疊梁門分層取水設施,實現了取水庫表層水發電的目標,從而使發電下泄水溫更接近河道天然水溫,有利于保護下游河道生態。
董箐水電站進水口設施前置擋墻取水,緩解下泄低溫水對水生生物影響,開創了我國大中型水電工程通過工程措施解決生態難題的先河。
善泥坡電站在壩后設置裝機0.55萬千瓦生態機組、馬馬崖一級水電站設置1.8萬千瓦生態機組,不間斷下放生態流量,滿足下游水生生物保護需要。
進入光照電站辦公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道路兩旁的參天古樹,枝繁葉茂,樹齡小的近百年,有的達兩三百年,站在古樹下,頓感涼爽。
據光照電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初電站水庫建成蓄水后,由于改變了原有的水流環境及水溫環境,對部分水生生物的生存不利。為了減小對生態的影響,更好地保護生態系統平衡,對水電站庫區的古大樹木及珍稀植物采取異地移栽等措施進行保護,共移栽百年古樹和珍稀樹木40余株。
為保護沿江珍稀動物黑葉猴,北盤江流域善泥坡電站梯級開發調整了規模,將善泥坡壩址和廠址均調整至野鐘市級自然保護區外的上游,保留黑葉猴保護區內7.9公里河段不開發。根據黑葉猴生態習性、取食類型、活動范圍等,建設了面積達45公頃的黑葉猴棲息地,在保護區完成植被恢復2000余畝。
千萬尾魚苗“回歸”江河
6月5日,隨著一袋袋裝著魚苗的塑料袋被打開,一尾尾迫不及待的魚苗跳進三岔河流域。
當天,黔源電力引子渡分公司舉行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的“6·5”世界環境日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向三岔河流域投放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珍稀特有保護魚苗10萬尾。
今年2月28日和3月2日,黔源電力董箐分公司和光照分公司青年志愿者已分別在北盤江流域董箐庫區、光照庫區開展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深耕北盤江魚類增殖放流10余年的漁業專家楊昌齊介紹,由于庫區水體以靜、緩流環境為主,對喜流水生活的魚類產生了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建庫后形成的靜緩流環境又有利于喜緩、靜水生活的魚類生存,它們的數量將因此增加,在資源中所占比例也將增大。所以,要通過適當的調劑,達到魚類生態的平衡。
為保護和改善電站開發區內的水生態環境,黔源電力通過采取保留天然河段,建設疊梁門分層取水設施、魚類增殖放流站等現有魚類資源保護措施,與三峽大學合作開展魚類資源保護研究工作,有效克服大壩建設對河流自然生態系統及魚類資源的影響。
北盤江增殖放流站建成投入運行后,定期向江中投放苗種,并逐步提高放流的數量和規格,使自然水體中魚類的資源量得到很好的補充,配合其他的魚類保護措施,大大有利于魚類種群的維持和發展。此外,通過不同種類魚苗的放流,特別是珠江水系特有魚苗的放流,對于保護魚類的生物多樣性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楊昌齊說,2009年以來,黔源電力先后開展27次魚類增殖放流,累計向北盤江放流珍稀魚苗820余萬尾,加上芙蓉江、三岔河流域放流的珍稀魚苗,累計已超過1000萬尾,為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黔源電力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綠色清潔、多能綜合”的零碳發展道路,以“奉獻清潔能源,創造美好生活”為己任,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為中國式現代化貴州實踐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綠色電能保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亞玲 通訊員 劉坤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