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洋作為大唐環??萍佳芯吭阂幻髽I科研人員,深入生產現場開展調研和試驗,不停往返于公司、高校和現場實驗室,將生產中的實際情況對比理論分析結果,總結分析環保技術問題和技術發展趨勢;他深刻的知道,只有源于生產一線需求的技術創新才具有更大的價值,只有深入一線和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在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的偉大征程中,他用一個又一個科技創新成果,譜寫了屬于大唐環境公司、屬于大唐集團的華麗篇章。
扎根生產一線,踐行創新驅動
劉海洋,中共黨員,2014年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同年加入大唐環境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致力于新型水處理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剛入職時,環境公司的博士人數不算多,再加上公司對高學歷人才一貫重視,“清華博士”的身份讓他擁有令人羨慕的光環。但是他并沒有因名校博士的頭銜而自認為高人一等,而是將光環化為在科技創新工作中不懈追求的動力和對工作崗位的默默堅守。
他通過多次調研和實驗論證,第一時間向公司申報了“脫硫廢水達標和零排放處理新技術研發”課題,為公司技術儲備搶占了先機。從此,他經常舍棄周末節假日陪伴孩子的時間,帶領團隊扎根中試現場,和現場試驗“死磕到底”。在大唐呂四港電廠廢水零排放中試過程中,他每隔兩天就要人工將200多公斤的藥劑配成溶液。由于沒有空調系統,再加上大量的實驗設備運轉散熱,在7、8月份的白天,試驗室內溫度高達50多度,幾個月的現場工作經常是汗流浹背。但他從未抱怨過條件艱苦,不僅自己身先士卒,還把試驗團隊帶動起來。大家都只有一個信念,不管條件怎樣,一定要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研究出來。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和團隊所研發的“基于SAP/NF/MD的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經中電聯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并獲得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環境公司“二次創業”的進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立足科研崗位,助力二次創業
作為部門負責人,他積極做好本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科技項目執行和科技成果管理方面,及時督促和協調項目負責人按時保質推進項目,注重科技成果的提煉、總結、申報和推廣工作;在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方面,積極協助和完善研究院科研工作管理的制度體系。為了促進研發人員及時掌握本領域最新技術發展方向,加強內部交流和開拓思維,他先后在研究院和部門內部組織開展“讀書會”分享活動,研發人員定期分享本領域技術發展動態、交流新技術成果,不僅為員工提供更多交流機會,同時也為分享人員提供寶貴的鍛煉的機會。
入職以來,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已經帶領團隊研發出多項科技成果。負責研發的鐵氧微晶體技術處理脫硫廢水,運行成本降低60%以上,目前正在陽城國際電廠中進行工程示范。負責研發的脫硫廢水濃水資源化利用技術,將進一步降低脫硫廢水排放的投資和運行成本,解決結晶鹽處理苦難的問題。團隊開發的“脫硫廢水旋轉霧化零排放處理技術” 具有抗污堵、工藝流程簡單和成本低等優點,目前正在大唐南京電廠進行工程示范。
在他的帶領下,大唐環境水環境研究所全體研發人員同心協力,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在標準編制方面,他帶領團隊與南京大學聯合主編的ISO國際標準《Guidelin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in thermal power plants》(《火電廠廢水處理與回用導則》),已于2020年4月正式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立項。同時環境公司還作為首批共建單位,聯合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成功申報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水環境技術與裝備)”項目,將為集團公司開展水處理方面的國際標準編制工作和獲得國資委考核加分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劉海洋已累計獲得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得了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評選的“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標兵”(全北京市僅20名)、中國能源研究會“優秀能源科技工作者”、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力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中國大唐集團“先進工作者”、“十大杰出青年”、“技術創新工作室優秀負責人”等多項榮譽稱號,有力提升了公司科研平臺水平和行業影響。劉海洋,面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一絲不茍的態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必將為公司“二次創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支撐。(研究院軒)
評論